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 2020, Vol. 15 ›› Issue (01) : 61 -6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0.01.010

所属专题: 文献

短篇论著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中的应用
叶尔买克·唐沙哈尔1, 王智忠2, 查天建2, 张总刚1,()   
  1. 1. 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
    2. 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
  • 收稿日期:2019-12-30 出版日期:2020-02-01
  • 通信作者: 张总刚
  • Received:2019-12-30 Published:2020-02-01
引用本文:

叶尔买克·唐沙哈尔, 王智忠, 查天建, 张总刚.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中的应用[J/OL].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 15(01): 61-63.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负压引流组和常规换药组,每组21例。负压引流组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常规换药组采用传统创面换药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治愈率及治疗效果。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负压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0±7.8) d,常规换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6.0±9.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6,P=0.002);负压引流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8.0±2.9) d,常规换药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2.0±5.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01);负压引流组患者经过持续负压引流,20例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切口完全愈合,治愈率为95.2%,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

结论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心脏外科术后纵隔感染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创面愈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表1 2组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2组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患者出院时相关指标比较
图1 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A示术中清创时见皮下坏死组织较多,钢丝外露;B示彻底清创后给予负压封闭引流并对流冲洗;C示更换切口敷料时见感染控制良好,肉芽组织新鲜;D示再次更换切口敷料促进切口愈合;E示切口完全愈合
[1]
Atchley KD, Pappas JM, Kennedy AT, et al. Use of administrative data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fter congenital cardiac surgery results in inaccurate reporting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s[J]. Ann Thorac Surg, 2014, 97(2): 651-657.
[2]
Owens CD, Stoessel K.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and prevention[J]. J Hosp Infect, 2008, 70 Supple2: 3-10.
[3]
Blumberg TJ, Woelber E, Bellabarba C, et al. Predictors of increased cost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spin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 Spine J, 2018, 18(2): 300-306.
[4]
蒋雷,陈晓峰. 胸心外科手术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7, 14(2): 135-138.
[5]
Miwa K, Takamori S, Mitsuoka M,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ternal osteomyelitis after pneumonectomy using a pedicled omental flap[J]. Jp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1, 49(8): 522-524.
[6]
陈宝元,卢青军,胡安军. 创面迁延不愈原因分析及处理[J]. 华北国防医药,2005, 17(4): 286-287.
[7]
Kirby JP, Mazuski J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 Surg Clin North Am, 2009, 89(2): 365-389.
[8]
张建才,庾劲松,王玉柱.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2010, 26(2): 140-141.
[9]
郭海雷,赵光举,卢才教,等. 封闭负压引流在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6, 54(34): 81-84.
[10]
Fry DE. Fifty ways to caus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 Surg Infect (Larchmt), 2011, 12(6): 497-500.
[11]
Gómez-Romero FJ, Fernández-Prada M, Navarro-Gracia JF.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alysis and narrative review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 Esp, 2017, 95(9): 490-502.
[12]
李明霞,杨梅,李霞,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胸外科手术后胸壁切口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 21(3): 421-424.
[1] 农云洁, 黄小桂, 黄裕兰, 农恒荣. 超声在多重肺部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OL].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4, 21(09): 872-876.
[2] 刘欢, 邢皓, 常正奇, 张记.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感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OL].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05): 263-269.
[3] 黄鸿初, 黄美容, 温丽红.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J/OL].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05): 285-292.
[4] 梁孟杰, 朱欢欢, 王行舟, 江航, 艾世超, 孙锋, 宋鹏, 王萌, 刘颂, 夏雪峰, 杜峻峰, 傅双, 陆晓峰, 沈晓菲, 管文贤. 联合免疫治疗的胃癌转化治疗患者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分析[J/OL].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619-623.
[5] 许月芳, 刘旺, 曾妙甜, 郭宇姝.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治疗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OL].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700-703.
[6] 皮尔地瓦斯·麦麦提玉素甫, 李慧灵, 艾克拜尔·艾力, 李赞林, 王志,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生物补片修补巨大复发性腹壁切口疝临床疗效分析[J/OL].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624-628.
[7] 顾熙, 徐子宇, 周澍, 张吴楼, 张业鹏, 林昊, 刘宗航, 嵇振岭, 郑立锋. 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10 例报道[J/OL].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665-669.
[8] 臧宇, 姚胜, 朱新勇, 戎世捧, 田智超.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腹壁疝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效果[J/OL].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687-692.
[9] 杨闯, 马雪. 腹壁疝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OL].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06): 693-696.
[10] 邢嘉翌, 龚佳晟, 祝佳佳, 陆群. 肺癌化疗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及炎症因子变化分析[J/OL].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7(05): 714-718.
[11] 王石林, 叶继章, 丘向艳, 陈桂青, 邹晓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真菌感染风险早期预测分析[J/OL].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7(05): 773-776.
[12] 董大红, 周明虎, 李芝朋, 许正峰.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呼吸机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OL].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7(05): 793-796.
[13]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与治疗中国实践指南[J/OL].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4, 13(06): 739-748.
[14] 贾玲玲, 滕飞, 常键, 黄福, 刘剑萍. 心肺康复在各种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OL].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09): 859-862.
[15] 颜世锐, 熊辉.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探索及死亡风险预测[J/OL].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4, 18(07): 618-624.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