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视频资源库

一种兔后肢深Ⅱ度热液烫伤模型的建立
官浩   
  1. 710032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 烧伤与皮肤外科(Email:
  • 出版日期:2025-08-01
  • 官浩,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主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重点专科、陕西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及陕西省卫生健康科研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烧伤医学专委会秘书长、常委,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委,《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编委,《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委,《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68 -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6
内容简介

为建立一种模拟人肢体深Ⅱ度烫伤的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效果,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40只6~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烫伤组,其中对照组10只,烫伤组30只。将烫伤组兔麻醉后于70 ℃水温中浸烫 10 s制作兔下肢深Ⅱ度热液烫伤模型,对照组兔行模拟致假伤处理。于伤前、伤后6 h及伤后24 h采用动物大体成像仪拍照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兔伤肢皮肤损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分别于伤前,伤后0 h(即刻)及伤后1、3、6、12、24、48 h采用激光多普勒扫描检测兔伤肢皮肤血流分布变化。伤后6 h内采用温度巡检仪连续测量兔伤肢皮下温度和深部肌肉温度的变化。在伤前及伤后1、2、3、4、5、6、24、48、72 h使用软尺测量兔伤肢骨结节和足背最高点处周径变化。伤后每日视检,观察兔伤肢创面愈合程度,记录足背部、小腿部及足底部创面愈合时间。伤后24 h,提取烫伤组及对照组兔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比色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结果显示,与伤前比较,伤后6 h兔伤肢皮肤发红,伴红白相间,趾蹼及足背部皮肤肿胀;伤后24 h伤肢肿胀更加明显,足背及腿部皮肤出现类似人Ⅱ度烫伤的水泡结构。组织学观察可见伤后6 h表皮连续性中断,毛囊附属器部分损伤消失,真皮层与伤前比较部分水肿;伤后24 h表皮部分损伤,皮肤附属器萎缩,真皮层水肿严重,部分炎症细胞浸润。伤后0 h伤肢皮肤血流立刻增加,直至伤后24 h血流灌注最大,之后随水肿消退血流量逐渐降低。连续监测伤后6 h伤肢温度变化,伤前皮下温度[(19.7±0.4) ℃]较深部肌肉温度[(21.3±0.7) ℃]略低;烫伤过程中,兔下肢皮下温度迅速上升,在伤后40 s达到最高[(60.0±0.5) ℃]并持续2 min后开始缓慢下降;深部肌肉温度上升相对缓慢,在伤后10 min达到最高[(39.7±0.4) ℃]并开始缓慢下降。伤前兔下肢周径为(6.0±0.2) cm,伤后随肢体水肿加重而逐渐增加,至伤后24 h达到最大[(9.6±0.2) cm],之后随肿胀程度下降而减小。与足背部[(14±1)d]及小腿部[(14±2)d]相比,足底部烫伤创面愈合时间[(5±1)d]最短(P<0.05)。伤后24 h,与对照组相比,烫伤组兔血清中IL-1β、IL-6、TNF-α、SOD含量均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本研究中兔下肢深Ⅱ度热液烫伤模型能够安全、稳定、充分地模拟人肢体烫伤后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特点,是研究人肢体Ⅱ度烫伤的较好模型。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