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90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昼夜节律相关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争光, 宰爽嘉, 吴火峰, 孙华, 张永博, 陈浏阳, 戴睿, 张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57-46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5
    摘要 (11) HTML (0) PDF (950 KB) (4)

    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的腰痛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类生活作息的变化可影响椎间盘的内在昼夜节律相关因子,进而破坏椎间盘的正常生理活动,加重椎间盘退行性变。本文对昼夜节律相关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机制中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2.
    应用基质血管成分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别瑶, 曹志斌, 辛静, 王健楠, 惠宗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53-45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4
    摘要 (21) HTML (0) PDF (942 KB) (4)

    基质血管成分细胞是一种脂肪组织来源的异质细胞群,具有增殖分化潜能和旁分泌作用,可促进移植部位血管再生,从而实现血液循环重建,改善血供,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因此,基质血管成分细胞可以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且具有独特优势和治疗价值。本文对基质血管成分细胞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 3.
    负载干细胞的光交联蛋白基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丁丁, 李伟, 孔维诗, 包郁露, 孙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47-45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3
    摘要 (9) HTML (0) PDF (960 KB) (3)

    组织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旨在除传统的创后或术后组织再生手段(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外,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和开发特定的生物材料,为组织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在众多组织工程相关生物材料中,水凝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力学可调性、可降解性及高度亲水性等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除生物材料外,细胞也是组织工程的重要元素之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在组织工程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以明胶、胶原蛋白等材料制备的光交联蛋白基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可为干细胞提供类似细胞外基质的微环境,有利于促进其粘附、增殖及分化。负载干细胞的光交联蛋白基水凝胶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协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本文对光交联蛋白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负载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行阐述与总结。

  • 4.
    预防与处理危重烧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研究进展
    杨新园, 王淑君, 何成, 宋喜鹤, 刘丽芸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43-44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2
    摘要 (12) HTML (0) PDF (932 KB) (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补液通道之一。导管堵塞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出现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突发情况抢救的实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危重烧伤患者PICC堵塞的危险因素、预防堵塞的措施以及堵塞后的处理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医务人员对危重烧伤患者PICC堵塞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的了解,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危重烧伤患者的治疗。

  • 5.
    手指皮肤脱套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谢雨彤, 蒋良福, 池征璘, 李志杰, 高伟阳, 闫合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40-44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1
    摘要 (9) HTML (0) PDF (933 KB) (1)

    手指脱套伤是手外科常见且严重的损伤,由于手指解剖结构复杂,其功能和外观均至关重要,因此,重建手术对于手外科医生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多个手指皮肤脱套伤或累及手掌、手背部皮肤脱套伤的情况下。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再植、皮片移植、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以及联合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尽相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手指伤情,出现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对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各类修复重建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6.
    点阵CO2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有效性的网状荟萃分析
    蒋敏, 刘馨竹, 李大伟, 冯柏塨, 申传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29-43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10
    摘要 (7) HTML (0) PDF (1064 KB) (3)
    目的

    系统评价点阵CO2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的有效性。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点阵CO2激光和点阵CO2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65项RCT,包括5 282例患者。网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评价指标临床效果评分方面,与单用点阵CO2激光相比,点阵CO2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治疗方式明显提高了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评分(P<0.05),其中点阵CO2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提高痤疮瘢痕临床效果评分最显著(MD=0.59,95%CI:0.47~0.71,P<0.05);在次要评价指标痤疮瘢痕权重(ECCA)评分方面,与单用点阵CO2激光相比,点阵CO2激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MD=-0.30,95%CI:-0.45~-0.14,P<0.05)、点阵CO2激光联合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D=-0.21,95%CI:-0.39~-0.03,P<0.05)和点阵CO2激光联合微针(MD=-0.22,95%CI:-0.38~-0.05,P<0.05)明显降低了痤疮瘢痕的ECCA评分;在次要评价指标皮肤含水量方面,与单用点阵CO2激光相比,点阵CO2激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显著提高了痤疮瘢痕的皮肤含水量(MD=0.24,95%CI:0.07~0.40,P<0.05)。

    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点阵CO2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是改善痤疮瘢痕最有效的联合治疗方式;同时,点阵CO2激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增加皮肤含水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7.
    基于即刻口头反馈的客观结构化考核在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考核路径中的应用
    王艺, 郝妍, 胡春雪, 鲁雪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22-42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9
    摘要 (10) HTML (0) PDF (831 KB) (3)
    目的

    观察基于即刻口头反馈的客观结构化考核在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考核路径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参加2022-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玛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校培训考核的5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即刻口头反馈的客观结构化考核方式评价其实践水平并检验其培训效果。

    结果

    学员考核平均成绩为(289.80±24.39)分,合格率为100%;考核难度系数为0.37~0.74,区分度为0.08~0.43,查体问诊评估和换药操作站点考核内容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学员和考官均认为该考核形式能够反映课程学习的整体效果,且均对本次考核内容满意。

    结论

    基于即刻口头反馈的客观结构化考核能客观反映学员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为客观评价伤口治疗师学员的实践水平和检验其培训效果提供参考。

  • 8.
    基于ADDIE模型的情境模拟教学在低年资护士危重患者转运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吴莉萍, 龚茹洁, 王维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16-42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8
    摘要 (12) HTML (0) PDF (820 KB) (1)
    目的

    探索基于ADDIE模型的情境模拟教学在低年资护士危重患者转运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3年7月至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低年资护士54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研究组采用基于ADDIE模型的情境模拟教学。比较2组护士对教学模式培训效果评价、危重患者转运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成绩、自我行为评价及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低年资护士对教学模式培训效果评价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危重患者转运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成绩、自我行为评价总分与各维度得分更高,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ADDIE模型的情境模拟教学可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危重患者转运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自我行为评价及转运护理措施执行规范率。

  • 9.
    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整形术后综合康复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
    孙俊锋, 涂家金, 付丹, 蒋满香, 刘金晶, 崔乃硕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11-41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7
    摘要 (0) PDF (1045 KB) (1)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在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整形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整形术后患者56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及手功能恢复情况。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手功能恢复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及手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整形术后给予综合康复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早期采用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值得推荐。

  • 10.
    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小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
    聂生军, 王钰, 王毅, 鲜小庆, 马生成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404-41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6
    摘要 (23) HTML (0) PDF (1237 KB) (3)
    目的

    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小型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解放军第943医院烧伤整形科治疗的小型瘢痕疙瘩患者63例,随机分为3组(倍他米松组、光动力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1例。倍他米松组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光动力组使用光动力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使用倍他米松局部注射后加用光动力疗法进行联合治疗。3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瘢痕疙瘩形态、瘙痒和疼痛症状、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瘢痕疙瘩形态温哥华量表(VSS)、疼痛和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VSS评分(2.95±0.50)分,低于倍他米松组(6.57±0.75)分和光动力组(6.52±0.75)分;联合治疗组瘙痒VAS评分(2.10±0.99)分、疼痛VAS(1.19±0.81)分,低于倍他米松组瘙痒VAS(4.14±0.79)分、疼痛VAS(3.10±0.63)分和光动力组瘙痒VAS(4.38±0.92)分、疼痛VAS(3.14±0.66)分,上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倍他米松组61.90%和光动力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7,P=0.012);不良反应率联合治疗组4.76%,低于倍他米松组42.86%和光动力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79,P=0.015);复发率联合治疗组4.76%,低于倍他米松组42.86%和光动力组3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7,P=0.012)。

    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小型瘢痕疙瘩较单一方法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瘢痕疙瘩形态,减轻疼痛和瘙痒,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 11.
    采用优化抗感染治疗模式改善糖尿病足感染预后的临床观察
    姜珊, 李湘燕, 田硕涵, 温冰, 何睿, 齐心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98-40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5
    摘要 (9) HTML (0) PDF (841 KB) (2)
    目的

    针对糖尿病足感染,建立一种新的多学科抗感染治疗模式并评估其效果。

    方法

    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科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常规管理组(对照组,48例)。将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前瞻性纳入优化管理组,由整形烧伤科、感染疾病科及药剂科医师组成团队,早期、全程参与患者抗感染治疗(优化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糖尿病足感染情况、治疗及预后指标。

    结果

    一般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病程更长(120 d vs 30 d,P <0.05)、周围神经病变比例更高(80.8% vs 54.2%,P <0.05);入组时糖尿病足感染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患者的骨髓炎部位更多(P <0.05)、多重细菌感染的比例更高(48.1% vs 10.0%,P <0.05);但在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接受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正确率更高(86.5% vs 31.3%,P <0.05),发热持续时间更短(1.5 d vs 8.0 d,P <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复发率相近。

    结论

    整形烧伤科、感染疾病科及药剂科医师早期、全程参与的优化多学科抗感染治疗模式,有利于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12.
    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在修复手指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王强, 金光哲, 巨积辉, 王凯, 唐晓强, 吕文涛, 程贺云, 杨林, 王海龙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93-39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4
    摘要 (9) HTML (0) PDF (2068 KB) (2)
    目的

    探讨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手指损伤保指治疗术后皮肤坏死患者7例(7指)。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6~50岁,平均31岁;手指创面面积3.5 cm×3.0 cm~5.5 cm×4.0 cm,均伴有骨与肌腱外露。患者均二期采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5 cm~6.0 cm×4.5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定位穿支,术中通过将皮瓣源血管或穿支血管与手指指动脉及皮下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供,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

    结果

    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予皮瓣切口湿敷及放血治疗后顺利成活,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5~15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正常。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5.7%。

    结论

    应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保指术后存留创面,可保留指体完整性,且皮瓣切取方便,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效果较好。

  • 13.
    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毛书雷, 张元海, 王杰, 倪良方, 王新刚, 邹雁, 王荣娟, 吴军梅, 张建芬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86-39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3
    摘要 (26) HTML (0) PDF (840 KB) (3)
    目的

    探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8年5月至2022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指氢氟酸烧伤患者4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受伤手指分布、创面面积及深度、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以及院前时间。患者均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灌注液为100 g/L葡萄糖酸钙溶液15 ml、生理盐水35 ml及肝素钠0.1 ml。创面彻底清创,拔除受累指甲,每天1次常规换药。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总钙、游离钙、血清钾、血清镁、血氟、尿氟和心电图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以及灌注后24 h疼痛程度。统计患者灌注后4、12及24 h血清总钙、游离钙、尿氟及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统计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烧伤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1)本组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24例),所在企业以非氟化工企业为主,单手烧伤35例,双手烧伤5例,共累及83指,烧伤总面积均<1%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深度为Ⅱ~Ⅳ度,其中以Ⅱ度为主(30例)。仅有18例患者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为30.0(14.3,48.8)min,院前时间为9.0(3.3,19.0)h。(2)患者均经单次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灌注后24 h之间比较,疼痛评分呈进行性下降(P<0.01)。(3)患者入院时,以游离钙为参考有11例低钙血症,另外有5例低钾血症。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灌注后4 h比较,灌注后12、2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1);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游离钙水平逐渐下降(P<0.01)。(4)患者入院时,有15例血氟高于正常值,尿氟均高于正常值。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明显下降(P<0.01);入院时及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尿氟水平逐渐下降(P<0.01)。(5)所有患者在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未发生不良反应。创面愈合时间为4.0~30.0(11.1±5.9)d,35例经换药治疗创面愈合,5例通过手术治疗后愈合。

    结论

    即使手指氢氟酸烧伤总面积<1%TBSA,伤后患者血氟、尿氟水平仍可升高数十倍,并伴有电解质紊乱。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有效阻断氟离子进行性损害。

  • 14.
    烧烫伤创面深度智能检测模型P-YOLO的建立及测试效果
    张嘉炜, 王瑞, 张克诚, 易磊, 周增丁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79-38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2
    摘要 (16) HTML (0) PDF (1948 KB) (1)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计算机语言设计烧烫伤创面深度智能检测模型并予以测试,验证该模型对烧烫伤创面图像检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接受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烧烫伤患者伤后48 h内创面照片共492张,重置照片顺序并编号。由两名执业3年以上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图像标注工具LabelMe对照片中的目标创面进行标记并判定其严重程度,严重程度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扩充数据集至2 952张,按照7∶2∶1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在Python 3.10.0版本下,提出并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烧烫伤创面深度智能检测模型P-YOLO,通过多批次训练调整并优化网络参数。经过测试得到该模型在数据集上的各项指标参数,如查准率、召回率以及在不同交并比(IoU)下的平均精度均值等,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相应的F1指数曲线和混淆矩阵。

    结果

    (1)经测试,所设计的P-YOLO智能检测模型对Ⅰ度、Ⅱ度和Ⅲ度烧烫伤创面识别的查准率分别为0.962、0.931及0.886,召回率分别为0.849、0.828及0.857,F1指数分别为0.902、0.876及0.871。(2)混淆矩阵显示,P-YOLO模型检测Ⅰ度、Ⅱ度和Ⅲ度烧烫伤创面的准确度分别为0.86、0.87及0.91。(3)当IoU阈值为0.5时,P-YOLO模型检测Ⅰ度、Ⅱ度和Ⅲ度烧烫伤创面的平均精度均值为0.893、0.885及0.838。在所有类别创面中,P-YOLO模型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为0.872。(4)与Faster R-CNN、YOLOv5及YOLOv7检测模型相比,P-YOLO模型具有最高的平均精度均值,检测效果最优。

    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检测模型P-YOLO整体检测准确率和可靠性较高,能够提高烧伤科医师对烧烫伤创面深度的诊断准确度和效率。

  • 15.
    肩关节镜术后肌肉功能改变对颈椎形态及矢状面参数影响的自身前后对照队列研究
    王典, 刘双赫, 曾峥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71-37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5.001
    摘要 (25) HTML (4) PDF (850 KB) (2)
    目的

    评估肩关节镜患者术后颈肩部肌肉功能改变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顺列形态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评估术前、术后3 d、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部、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参数(上颈椎曲度、下颈椎曲度、C2-C7矢状面垂直轴、T1倾斜角、颈椎顺列形态)和肌肉功能指数[头夹肌、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屈曲放松比(FRR)、共同收缩比(CCR)],评估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差异,评估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上颈椎曲度、下颈椎曲度和颈椎顺列形态影响因素。

    结果

    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颈部VAS评分(β=-0.215,P<0.01)、下颈椎曲度(β=-0.160,P<0.05)显著负向预测上颈椎曲度;T1倾斜角(β=-0.633,P<0.01)和后伸CCR(β=-0.124,P<0.05)显著负向预测下颈椎曲度,颈部视觉模拟评分(β=0.108,P<0.05)、C2-C7矢状面垂直轴(β=0.319,P<0.01)和上斜方肌屈曲FRR(β=0.041,P<0.01)显著正向预测下颈椎曲度;后伸CCR(β=-1.325,P<0.01)显著负向预测颈椎顺列形态,颈部VAS评分(β=0.060,P<0.05)、下颈椎曲度(β=0.032,P<0.01)显著正向预测颈椎顺列形态。

    结论

    颈部疼痛和下颈椎曲度是上颈椎曲度独立影响因素;颈部疼痛、C2-C7矢状面垂直轴、T1倾斜角、上斜方肌舒缩功能和颈部肌肉协同性是下颈椎曲度独立影响因素;颈部疼痛、下颈椎曲度、颈部肌肉协同性是颈椎顺列形态的独立影响因素;颈肩部肌肉功能改变联合C2-C7矢状面垂直轴和T1倾斜角,影响下颈椎曲度,继而影响上颈椎曲度。

  • 16.
    庆祖国75周年华诞
    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5): 369-3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9450.2024.05.101
    摘要 (12) HTML (0) PDF (871 KB) (2)

    损伤与修复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的损伤与修复事业在付小兵院士等专家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献礼。本丛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国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技术与发展最新成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标志性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专业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17.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赵芊, 李亚坤, 李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64-3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7
    摘要 (23) HTML (0) PDF (1019 KB) (2)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PRP)是将自体血液离心后提取的血小板浓聚物,具有较强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其存在使用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且年龄或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其使用效果。因此,研究者对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al-PRP)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对al-PRP使用可行性和安全性、优点和不足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18.
    脂质水胶体技术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周清洁, 蒋萍萍, 梁云, 李琰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60-36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6
    摘要 (31) HTML (0) PDF (1012 KB) (4)

    创面愈合是人体自然修复损伤的重要过程,对于恢复组织功能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创面延迟愈合可能导致伤口感染、组织再生受损和慢性创面形成。脂质水胶体敷料作为一种新型创面处理材料,因其独特的脂质水胶体技术的生物兼容性和潜在的治疗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综述旨在总结脂质水胶体技术在促进常见创面愈合方面的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所面临的挑战。

  • 19.
    吸入性损伤早期诊断方法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刘明禹, 马兵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56-35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5
    摘要 (32) HTML (0) PDF (1012 KB) (2)

    吸入性损伤是火灾事件中伤员发生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应用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存在专科性强、难以早期应用等局限。该文旨在对吸入性损伤现行诊断方法以及一些可以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的技术和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吸入性损伤早期诊断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20.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现状
    李世杰, 申传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51-35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4
    摘要 (38) HTML (0) PDF (1030 KB) (1)

    肺部感染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这为病原微生物进入下呼吸道建立了通道。严重的烧伤会导致全身免疫抑制。吸入性损伤在破坏气道防御机制的同时,也会导致气道局部免疫抑制,这都可导致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本综述通过目前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结果,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VAP的易感因素、治疗及预防进行总结,旨在为烧伤患者VAP的救治提供参考。

  • 21.
    下肢小动脉硬化性溃疡伴局部癌变的诊治一例
    陈孝强, 唐建兵, 宣敏, 周宇明, 董云青, 刘艺杰, 张玉妮, 程飚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48-35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3
    摘要 (22) HTML (0) PDF (3958 KB) (1)

    患者女,83岁,慢性病程。因"右足皮肤破溃伴渗液50年余,加重4月余"入院;家属代诉患者于5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背部一黄豆大小丘疹伴水泡,并出现破溃和渗液,经换药愈合后反复破溃和渗液,迁延不愈。4个月前右足溃疡加深伴红肿,附着淡黄色分泌物,伤口剧烈疼痛,影响行走,患者家属予以换药,未见好转。2个月前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创面门诊,定期予清创换药处理,伤口仍难以愈合并逐渐扩大,加深。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以"右足慢性溃疡"收入病房。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专科检查:右足背部可见一4 cm×2.5 cm不规则溃疡,深达深筋膜层,高低不平。往踝部延伸可探及一窦道,穿透皮肤形成窦口。基底局部可见黄色脓性分泌物,闻之无异味。创缘呈红紫色,轻度水肿,触之明显疼痛。皮温正常。双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双足末端皮温偏低。双下肢未见静脉曲张及皮肤淤青等,无凹陷性水肿(图1)。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提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胸部正位X线片:1.主动脉粥样硬化;2.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下肢X线片示:1.右足背外侧软组织内异常密度影;2.右踝及右足骨关节未见异常(图2)。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1.双下肢动脉广泛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2.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诊断为:右足慢性溃疡;小动脉硬化性溃疡(Martorell溃疡)?鉴别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溃疡型的临床特点(起初丘疹、水疱,迅速进展为大片糜烂和溃疡,溃疡边缘呈不规则、紫红色、潜行性扩展,疼痛剧烈)。

  • 22.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层膜片对促进裸鼠皮肤缺损愈合的效果观察
    曹胜军, 李全, 符雪, 邵天喜, 周延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41-34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2
    摘要 (31) HTML (0) PDF (4722 KB) (2)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膜片对BALB/c-nu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ADSCs,制备成3层的人ADSCs膜片。选择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BALB/c-nu裸鼠36只,建立背部直径为12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裸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覆盖创面;ADSCs膜片组在3层ADSCs膜片移植后使用羊ADM覆盖创面。术后7 d进行组织学评价,测量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术后7、12、17 d,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和创面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从人脂肪组织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化实验证实为ADSCs。经过成膜培养,ADSCs形成3层膜片。术后7 d,ADSCs膜片组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为(456.35±57.05)μ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95.08±38.86)μm(t=5.721,P<0.001)。术后7、12、17 d,ADSCs膜片组创面愈合率[(45.07±1.58)%、(83.29±1.54)%、(98.49±0.85)%]均高于对照组[(29.99±0.90)%、(78.18±1.02)%、(92.3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94、6.777、14.733,P<0.001)。术后7、12、17 d,ADSCs膜片组创面组织EGF表达[(90.32±2.36)pg/ml、(107.84±1.82)pg/ml、(111.93±2.25)pg/ml]均高于对照组[(81.14±2.15)pg/ml、(102.46±2.18)pg/ml、(106.14±2.1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2、4.621、4.630,P<0.001)。

    结论

    人ADSCs膜片能显著加速裸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EGF表达增加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关。

  • 23.
    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在糖尿病足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谢芬, 陈洁, 张媛媛, 刘茜, 胡芬, 李恭驰, 李炳辉, 金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35-34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1
    摘要 (28) HTML (0) PDF (840 KB) (1)
    目的

    观察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IMB)理论构建的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水平、住院满意度以及再入院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专科常规管理,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接受基于IMB理论的移动健康管理。比较两组出院后第6个月的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住院满意度以及再入院率情况。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估。

    结果

    出院后第6个月,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32±2.58)mmol/L和(6.02±1.86)%,低于对照组的(8.72±2.51)mmol/L和(7.28±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6、-2.855, P<0.05);观察组患者SDSCA量表得分为(23.63±2.37)分,对照组为(18.07±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5,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为75.61%;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内再入院率为7.32%,对照组为24.39%,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及再入院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4.479, P<0.05)。

    结论

    基于IMB理论构建的移动健康管理方案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情况,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

  • 24.
    压力手套与指蹼加压带及泡沫型硅凝胶贴膜联合应用于儿童瘢痕性并指术后的效果观察
    张梦思, 麻艺群, 蒙礼娟, 朱辉, 付晋凤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29-33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10
    摘要 (25) HTML (0) PDF (2957 KB) (2)
    目的

    观察压力手套、指蹼加压带及泡沫型硅凝胶贴膜联合应用对预防儿童瘢痕性并指矫正术后指蹼瘢痕增生挛缩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32例瘢痕性并指患儿(共51个瘢痕性并指指蹼)临床资料。根据瘢痕性并指矫正术后预防指蹼瘢痕增生挛缩的方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6例患儿共24个瘢痕性并指指蹼,常规组16例患儿共27个瘢痕性并指指蹼。所有患儿均全身麻醉下行瘢痕性并指矫正术重建指蹼,术区拆线后常规组重建指蹼外用硅凝胶,并佩戴使用压力手套及指蹼加压带;观察组重建指蹼使用泡沫型硅凝胶贴膜,并佩戴使用压力手套及指蹼加压带。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2组重建指蹼术后12个月的患指功能。采用改良Withey并指矫正评分评估2组重建指蹼术后12个月瘢痕性并指的复发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2组重建指蹼术后3、6、12个月的瘢痕情况。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Bonferroni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术后12个月,观察组重建指蹼TAM优良率为95.8%,常规组为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建指蹼瘢痕性并指复发率(0%)低于常规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重建指蹼瘢痕VSS评分为(2.54±1.37)分,常规组为(2.41±1.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2,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重建指蹼瘢痕VSS评分分别为(4.02±1.95)分、(2.96±0.68)分,均低于常规组[(5.34±1.29)分、(4.30±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3、9.486,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重建指蹼浸渍、皮疹发生率分别为12.5%、12.5%,常规组分别为7.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建指蹼疼痛及破溃发生率分别为4.2%、0%,常规组分别为29.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瘢痕性并指矫正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压力手套、指蹼加压带及泡沫型硅凝胶贴膜,能有效预防重建指蹼瘢痕增生挛缩及并指复发,减少治疗不良反应。

  • 25.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诊成人烧烫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张庆庆, 曲毅睿, 王淑君, 孙凤, 侯晓敏, 耿丽, 孙天骏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24-32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9
    摘要 (22) HTML (0) PDF (919 KB) (2)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急诊成人烧烫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北京地区烧烫伤预防与自救处置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急诊就诊的5 374例成人烧烫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致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部位、烧伤程度等数据,并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热液烫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占总数的73.45%。其他致伤原因包括火焰烧伤(15.17%)、化学烧伤(4.37%)、电烧伤(3.11%)、低温烫伤(2.44%)及其他原因(1.47%)。男性患者2 692例,女性患者2 682例,男女比例接近(1.004∶1)。在中度以上烧伤患者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2.839∶1)。上肢是最容易受到烧烫伤的部位,占受伤部位的44.08%。

    结论

    北京地区成人烧烫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北京地区生产生活特点密切相关。烧烫伤预防和自救处理很重要。

  • 26.
    Fournier坏疽创面感染控制策略及创面修复的临床分析
    崔子豪, 阳跃, 赵景峰, 冯光, 庹晓晔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19-32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8
    摘要 (22) HTML (0) PDF (2966 KB) (2)
    目的

    探讨Fournier坏疽(FG)的临床特征、创面感染控制策略及创面修复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确诊为FG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行清创手术,并予以静脉广谱抗生素联合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分析患者疾病临床特点、感染控制方案及创面修复方式。随访观察患者修复区外观及功能,并统计复发率。

    结果

    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共10例患者入组,均为男性(100%);平均年龄67.1(27~8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73.8(18~93)d。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2型糖尿病。主要采用直接缝合和游离植皮的方式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手术。除1例患者因疾病恶化,全身性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进行了平均2.4(1~4)次清创手术。额外的手术干预有:结肠造瘘手术(8/9),睾丸切除手术(1/9)。随访时间6~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

    结论

    早期对疾病的诊断、广泛的清创以及及时、充分的全身抗感染治疗是FG治疗的核心,同时也是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考虑到FG患者的特殊性,创面修复重建手术需把握个性化与需求主次的平衡原则,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

  • 27.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清创中的应用效果
    陈宏泽, 刘晟, 陈旭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14-31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7
    摘要 (33) HTML (0) PDF (1283 KB) (1)
    目的

    探讨水动力清创系统(简称水刀)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中的清创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41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水刀清创分为水刀清创组(20例)和传统清创组(21例),均联合自体Meek皮片封闭创面。术后采取常规抗感染、定期换药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 d植皮存活率、手术区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术后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降低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水刀清创组的手术区植皮存活率为95.9%(87.7%,96.7%),高于传统清创组的83.3%(80.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8,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PCT降低率[(59.5±21.5)%]高于传统清创组[(26.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39,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CRP降低率为55.8%(32.3%,66.8%),高于传统清创组[32.3%(15.4%,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170,P=0.002)。水刀清创组手术区愈合时间为(37.1±17.3)d,短于传统清创组[(48.9±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58,P=0.046)。

    结论

    与传统清创术比较,水动力清创系统联合Meek皮片移植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能更精准地清除坏死组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创造有利的植皮环境,提高植皮存活率,加快创面愈合。

  • 28.
    梭形针线扣技术与Krackow缝合法对跟腱止点或近止点断裂跟腱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贾杰, 王阳, 车凯薇, 高俊峰, 王聪, 李泽阳, 梁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307-31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6
    摘要 (25) HTML (0) PDF (2682 KB) (1)
    目的

    探讨梭形针线扣技术与Krackow缝合法在跟腱止点或近止点断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跟腱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手足外一科收治的106例跟腱止点或近止点断裂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3例。研究组予以梭形针线扣技术结合远端经跟骨骨隧道线扣技术,对照组给予近端Krackow缝合结合远端经跟骨骨隧道线扣技术。比较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跟腱功能优良率、跟腱完全断裂(ATRS)评分,并记录术后跟腱断裂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55±1.03)cm比(6.72±1.30)cm]、[(3.44±1.08)d比(4.07±1.45)d]、[(3.86±1.13)d比(4.48±1.34)d](t切口长度=9.525,t切口愈合时间=2.537,t住院时间=7.559,P<0.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133.53±20.39)ml]少于对照组[(157.14±23.26)ml](t=5.557,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94.34%)高于对照组(81.13%)(χ2=4.296,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ATRS评分高于对照组(t=2.815,P<0.05)。研究组术后1、3个月的跟腱断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89%)比(13.21%)、(0.00%)比(7.55%)](χ1个月2=4.867,χ3个月2=4.157,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89%)低于对照组(13.21%)(χ2=4.867,P<0.05) 。

    结论

    梭形针线扣技术结合远端经跟骨骨隧道线扣技术治疗跟腱止点或近止点断裂患者的效果优于近端Krackow缝合结合远端经跟骨骨隧道线扣技术,可快速恢复患者的跟腱功能,降低术后近期跟腱断裂和并发症发生率。

  • 29.
    双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全足皮肤脱套伤创面的血供重建方式及疗效分析
    周荣, 巨积辉, 刘禹城, 杨亮, 郭礼平, 柳志锦, 王桂洋, 杨林, 程俊楠, 黄永涛, 葛成伟, 金乾衡, 曹阳, 王石, 董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299-30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5
    摘要 (23) HTML (0) PDF (2663 KB) (1)
    目的

    探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组合修复全足皮肤脱套伤创面的血供重建方式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创面修复科应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串联组合修复全足脱套伤创面患者18例(36块皮瓣)资料,单块皮瓣面积24 cm×7 cm~42 cm×11 cm,采用直接串联、内增压后串联或串联后混合内增压3种不同血供重建方式组合2块皮瓣。术后观察记录皮瓣张力、皮色、皮温、毛细血管反应、皮瓣存活情况、伤口愈合时间,如有血管危象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处理。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供瓣区瘢痕及功能影响等。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效果,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

    结果

    18例(36块皮瓣)皮瓣均成功切取。8例(16块皮瓣)皮瓣内穿支均共干,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直接行串联修复足部创面;6例(12块皮瓣)皮瓣内部分穿支不共干,进行内增压后串联修复足部创面;4例(8块皮瓣)皮瓣部分穿支不共干,行串联混合内增压后修复足部创面。术后3例(3块皮瓣)出现张力高、皮色暗、皮温凉、毛细血管反应快等静脉危象表现,通过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供受区伤口2~3周愈合,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1.3(10~27)个月。11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于皮瓣修复术后6~9个月行II期皮瓣修薄整形术。末次随访,大腿供区遗留线状瘢痕,膝关节、髋关节运动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18例(36块皮瓣)皮瓣修复效果评定为优者13例(26块皮瓣)、良者5例(10块皮瓣),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2~S3级。

    结论

    双侧股前外侧皮瓣串联组合,穿支增压方式灵活,血供可靠,覆盖创面面积大,供区损伤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皮瓣修复效果及感觉功能,是修复足脱套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 30.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在烧伤后重度腋窝瘢痕挛缩畸形整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温春泉, 陈欣, 尹凯, 赵筱卓, 张琮, 程琳, 陈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4): 294-29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4.004
    摘要 (26) HTML (0) PDF (1665 KB) (1)
    目的

    总结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在烧伤后重度腋窝瘢痕挛缩畸形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

    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烧伤后重度腋窝瘢痕挛缩畸形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5~48岁。术前患肢肩关节外展角度为20°~70°。29例为单侧腋窝瘢痕挛缩,9例为双侧腋窝瘢痕挛缩。对患者进行手术瘢痕松解,并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功能重建修复治疗。其中旋肩胛动脉横支供血的肩胛皮瓣1个,降支供血的肩胛旁皮瓣34个,含横支和降支的肩胛双叶皮瓣12个。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Neer评分评估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

    结果

    38例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14.28±8.15)分、(41.17±9.17)分、(39.37±11.47)分,Neer评分分别为(12.58±7.25)分、(39.67±9.87)分、(37.39±12.48)分。术后随访6个月~3年,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外展角度均大于90°,均未再次出现腋窝瘢痕挛缩。

    结论

    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进行腋窝瘢痕挛缩畸形的功能修复,供区损伤小,修复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