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99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基于肠道-器官轴的烧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张勇, 巴特, 张倞, 刘玲英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52-45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5
    摘要 (40) HTML (1) PDF (2286 KB) (8)

    严重烧伤常伴有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内毒素可从肠道移位,导致肠道组织损伤,增加急性肠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烧伤还可引发重症肺炎、急性肾损伤、心功能障碍、肝损伤,还会影响皮肤创面愈合,并引发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发生。肠道-器官轴是肠道与各器官间存在的双向调控系统。肠道-器官轴是介导严重烧伤系列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载体,尤其是其涉及的代谢调节途径和免疫介导途径,可为阐明严重烧伤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 2.
    脂肪干细胞治疗慢性创面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姚丹娜, 肖宇杰, 冯蓉琴, 孙盼盼, 魏莱, 王洪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47-45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4
    摘要 (37) HTML (0) PDF (1946 KB) (5)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损伤、静脉溃疡等慢性创面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临床救治的难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脂肪干细胞(ADSCs)在慢性创面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创面复杂的微环境严重影响ADSCs的存活与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多种处理策略应运而生。本文聚焦慢性创面治疗中优化ADSCs修复效能的处理策略,从不同预处理方法、细胞因子联合使用以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协同运载等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各类处理策略在增强ADSCs治疗慢性创面潜力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深入分析了各策略的作用机制、独特优势及局限性,旨在为推动ADSCs在慢性创面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3.
    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不同创面愈合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宇哲, 吴镔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42-44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3
    摘要 (42) HTML (2) PDF (1946 KB) (7)

    创面愈合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相互作用及复杂信号转导网络共同调控的过程。当局部微环境发生紊乱时,创面愈合延缓甚至不愈合,难愈性创面仍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一大挑战。脂肪干细胞来源丰富、获取方便,且具备强大的旁分泌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创面修复与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衍生物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在不同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干细胞疗法在创面治疗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 4.
    慢性难愈合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镇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赵向阳, 赵静, 陈宝莉, 王志娟, 薛驰, 王芬, 焦晓春, 王立娜, 周琴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36-44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2
    摘要 (72) HTML (1) PDF (2305 KB) (17)

    慢性难愈合创面操作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创面愈合进程,传统镇痛药物的应用因其副作用及依赖风险影响而受限,探索安全有效的非药物镇痛管理策略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通过系统整合慢性难愈合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镇痛的研究进展,总结其应用效果与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完善慢性难愈合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 5.
    多源信息融合下人工智能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精准应用与展望
    石爽, 王艺, 史娜, 徐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31-43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1
    摘要 (69) HTML (1) PDF (1976 KB) (11)

    慢性伤口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难题,其管理方式及评估手段亟待技术革新。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在慢性伤口的精准评估、治疗决策辅助、远程管理及个性化干预支持等方面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通过系统综述近5年国内外人工智能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技术应用现状及临床实践,深入剖析现存挑战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 6.
    浅析人工智能在海战烧伤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张家乐, 田璐, 伍国胜, 刘莹莹, 李志, 吴琼, 纪世召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26-43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10
    摘要 (35) HTML (1) PDF (1971 KB) (5)

    在远离陆基医疗体系的海战场环境中,专业医疗人员短缺和救治条件有限,导致烧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应急处置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战伤救治领域展现出突破性应用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AI在烧伤面积评估、深度诊断、并发症预测及个性化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并聚焦未来海战特殊场景,探讨AI技术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应用前景与技术挑战。

  • 7.
    指端软组织缺损治疗的研究进展
    谢腾, 唐林峰, 巨积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21-42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9
    摘要 (63) HTML (2) PDF (1987 KB) (12)

    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理想的修复方式需同时兼顾手指的感觉、功能及外观。目前,国内外针对指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主要包括人工真皮及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足部游离皮瓣移植、带蒂穿支皮瓣和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指动脉岛状皮瓣移植及推进皮瓣移植等,各类术式均有其特点与适用场景。通过围绕上述修复方式的特点、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8.
    对硒代甲硫氨酸逆转糖皮质激素介导的成骨细胞凋亡和成骨阻抑治疗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探索
    马小杰, 张贵慧, 李润泽, 王秋入, 陈带领, 马清伟, 张磊, 陈长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12-42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8
    摘要 (44) HTML (1) PDF (3634 KB) (16)
    目的

    研究硒代甲硫氨酸(Se)对地塞米松(DEX)诱导的成骨细胞(OB)凋亡及成骨抑制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大鼠的保护效果。

    方法

    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将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DEX组(DEX 10 μmol/L)以及DEX+Se组(DEX 10 μmol/L + Se 10 μmol/L),使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OB成骨分化的变化;通过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法观察细胞活性氧(ROS)的累积情况,并运用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e对DEX作用下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取1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每组4只,均进行脂多糖肌内注射后,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甲泼尼龙(MPS)模型组、MPS+Se干预组,通过HE染色观察空骨陷窝的发生和治疗情况。

    结果

    在DEX作用下,MC3T3-E1细胞中ROS水平显著升高,同时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加,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降。然而,Se可以通过减少DEX诱导的OB中ROS积累,抑制细胞凋亡,并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效缓解DEX引起的成骨功能障碍。经Se灌胃的SONFH模型大鼠,骨小梁的排列和数量相比MPS模型组大鼠得到显著的改善,空骨陷窝数量减少,骨坏死表现介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MPS模型组之间。

    结论

    Se能够逆转DEX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并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缓解OB的成骨抑制作用,为SONFH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

  • 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沙棘促进烧烫伤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
    张子远, 姜笃银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404-41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7
    摘要 (73) HTML (6) PDF (3366 KB) (1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沙棘促进烧烫伤创面修复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

    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沙棘活性成分与靶点基因,综合NCBI、GeneCards、OMIM数据库的烧烫伤靶点基因,绘制交集基因的韦恩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分析,使用Cytoscape 3.10.2软件进行关键基因筛选并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关键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沙棘促进烧烫伤创面修复的活性成分-靶点基因-作用通路网络。通过PDB、PubChem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结构及小分子结构确认,利用AutoDock对沙棘活性成分和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并利用PyMOL进行可视化。

    结果

    检索出沙棘主要活性成分33个,包括槲皮素、异鼠李素、天竺葵素和山柰酚等;获取相关靶点基因167个,烧烫伤靶点基因3 897个,筛选出交集靶点68个和关键基因12个,包括CASP3、EGFR、ESR1、IFNG、IL6及PPARG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沙棘促进烧烫伤创面修复主要涉及癌症、感染及内分泌抵抗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蛋白与沙棘活性成分对接良好。

    结论

    沙棘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共同作用促进烧烫伤创面修复。

  • 10.
    面部瘢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吴月艳, 熊枫, 胡云刚, 杜伟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97-40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6
    摘要 (76) HTML (3) PDF (2916 KB) (11)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面部瘢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2005年1月至2024年12月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面部瘢痕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和Bibliometrix R包对文献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931篇面部瘢痕相关文献。2005—2024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2 192篇),其次为中国(1 086篇)和韩国(407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Lee JH(23篇)。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处于合作网络核心位置,与其他国际研究机构合作紧密。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强脉冲光、二氧化碳激光、肉毒毒素及富血小板血浆等主题显著聚集。

    结论

    面部瘢痕研究呈持续增长趋势,以激光医学和再生医学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是面部瘢痕研究的热点方向。

  • 11.
    采用多种皮瓣修复下肢肌腱滑动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车可心, 熊枫, 杜伟力, 代强, 胡云刚, 王艺雯, 植林, 张慧君, 于东宁, 沈余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91-39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5
    摘要 (64) HTML (2) PDF (2392 KB) (11)
    目的

    观察采用多种皮瓣修复下肢肌腱滑动性创面的临床效果,分析下肢肌腱滑动性创面的治疗策略。

    方法

    2021年2月至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肌腱滑动性创面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3~68岁。致伤原因为下肢术后继发创面12例,创伤7例,感染1例。创面面积为2.0 cm×2.0 cm~5.0 cm×18.0 cm。根据创面情况采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包括腓肠神经营养皮瓣8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5例,腓动脉穿支皮瓣4例,足背动脉皮瓣1例,跗外侧皮瓣1例及局部随意皮瓣1例。皮瓣面积为3.5 cm×9.0 cm~7.0 cm×21.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皮瓣外观与质地及下肢功能。

    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个月。术后皮瓣成活良好,皮瓣外形、质地理想,供区及受区创面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对于下肢肌腱滑动性创面,采用多种类型皮瓣修复,联合术后局部制动与多阶段康复训练,可获得较满意的外形与功能重建效果。

  • 12.
    改良足底取皮法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黄书润, 曾纯, 刘江涛, 苏惠强, 刘丁井, 叶维奇, 阮明珍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84-39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4
    摘要 (90) HTML (8) PDF (2983 KB) (76)
    目的

    探讨改良足底取皮法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8~80(41.83±0.22)岁。烧伤总面积30%~97%TBSA,Ⅲ度烧伤面积30%~85%TBSA。双足底采用常规方法或改良方法取皮1~4(1.8±0.9)次,将采用常规方法取皮1次的22例患者纳入常规组,采用改良方法取皮1次的21例患者纳入单次取皮组,采用改良方法取皮2~4次的22例患者纳入反复取皮组。改良方法包括供皮区去角质处理、负重区不取皮、扩大取皮范围、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取皮刀具和取皮手法、供皮区应用创面敷料及采用邮票状刃厚皮移植等措施。末次取皮后,单次取皮组分别与常规组、反复取皮组末次取皮面积、术后7 d皮片成活率、供皮区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供皮区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计算22例反复取皮组患者相邻2次取皮的间隔时间,并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行走功能及供皮区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65例患者末次取皮后,常规组、单次取皮组与反复取皮组的末次取皮面积分别为1.5(1.0,1.8)%、3.8(3.0,4.0)%与3.7(3.5,4.0)%TBSA,单次取皮组高于常规组(U=443.500,P<0.001)。3组术后7 d皮片成活率分别为70.0(65.0,78.5) %、94.0(91.0,95.0) %与94.0(90.0,95.0)%,单次取皮组高于常规组(U=448.500,P<0.001)。3组供皮区愈合时间分别为14.0(13.0,16.0)、10.0(9.0,12.0)与10.0(10.0,11.0)d,单次取皮组低于常规组(U=20.500,P<0.001)。3组术后6个月供皮区VSS评分分别为4.0(4.0,5.0)、2.0(2.0,2.0)与2.0(2.0,2.0)分,单次取皮组低于常规组(U=11.500,P<0.001)。单次取皮组与反复取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反复取皮组患者相邻2次取皮间隔时间为10~45(12.5±0.5)d。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全部患者行走无异常,供皮区无疼痛、破溃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改良足底取皮法可增加足底取皮面积,提高皮片成活率,促进供皮区愈合,减少供皮区瘢痕及并发症,反复取皮不会影响疗效,可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提供良好的自体皮源。

  • 13.
    儿童皮肤创面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儿童皮肤创面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编写组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74-3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3
    摘要 (212) HTML (22) PDF (3789 KB) (115)

    儿童皮肤创面修复是临床常见问题,由于儿童皮肤表皮较薄、真皮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易受损伤。若创面处理不当,易形成严重瘢痕,影响功能与美观。本共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皮肤科、儿科、整形修复科、烧伤科、营养科、感染科及心理科等多领域专家经验,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旨在指导儿童皮肤创面的规范化诊疗,为制订全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以达到创面修复效果的最优化。

  • 14.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中华医学会110周年展望
    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71-37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2
    摘要 (43) HTML (4) PDF (1373 KB) (6)
  • 15.
    百年医魂 中国梦——庆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5): 369-37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5.001
    摘要 (29) HTML (5) PDF (920 KB) (15)
  • 16.
    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奎玉凤, 李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63-3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5
    摘要 (85) HTML (1) PDF (1926 KB) (27)

    糖尿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如糖尿病足、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糖尿病慢性溃疡因治疗周期漫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变损伤机制在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内皮细胞(VECs)功能障碍作为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此,希望通过系统探讨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为糖尿病慢性溃疡的治疗提供新型靶点与干预策略。

  • 17.
    干细胞原位激活再生促进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施芳婷, 佟希睿, 谢苏杰, 纪世召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58-36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4
    摘要 (78) HTML (1) PDF (1899 KB) (7)

    皮源短缺是大面积烧创伤患者面临的关键问题,现有的多种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方法仍无法完全规避供体损伤的治疗困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内源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对损伤响应的特性,在皮肤损伤修复及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招募、激活及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分化是目前原位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部分生物材料因其自身具备的生物物理特性,可以通过招募、激活干细胞的再生促进创面修复。该文系统总结了干细胞原位激活再生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

  • 18.
    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在皮肤修复与再生中的应用
    金方, 汤宋佳, 韩春茂, 王新刚, 张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52-35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3
    摘要 (100) HTML (2) PDF (2231 KB) (20)

    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均受到内外环境信号的精密调控。脂肪组织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及信号分子,且易于获取。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对新生血管形成、胶原沉积、全层皮肤移植物存活以及改善移植表皮细胞存活等创面愈合过程具有积极作用。该文对人体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在皮肤修复与再生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19.
    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华义, 王华, 杨旭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47-35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2
    摘要 (264) HTML (49) PDF (1892 KB) (152)

    习惯性髌骨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髌骨脱位,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伸膝装置挛缩及膝关节内在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主要治疗方式,单一术式难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伸膝装置延长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关键,通常包括对外侧支持带、髂胫束、股外侧肌肌腱以及股四头肌肌腱的松解。同时,对于合并骨性结构异常的患者,还需要联合截骨矫正手术以恢复髌骨正常的运动轨迹和下肢力线。目前,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因而,有必要对目前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各种术式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精准地指导临床治疗。

  • 20.
    高糖环境下成纤维细胞分泌CXCL1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小双, 阮琼芳, 金冬梅, 韩彦, 曹萍, 李炳辉, 褚志刚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39-34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1
    摘要 (79) HTML (2) PDF (3017 KB) (14)
    目的

    研究高糖环境下成纤维细胞分泌CXC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2021年8月收治的1例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和该院手外科 2021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足外伤患者创缘皮肤组织,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成纤维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配体与血管内皮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DFU患者和该院烧伤科急性足外伤患者各3例,取其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缘皮肤组织中CXCL11及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的表达。取正常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1)和经D-葡萄糖处理后的高糖HFF-1细胞,分别为正常组和高糖组,收集2组培养48 h后的上清液作为正常条件培养基(NFs-CM)和高糖条件培养基(GFs-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正常组和高糖组细胞中CXCL11 mRNA表达水平。取HUVECs分为完全培养基组(CPM组)、NFs-CM组和GFs-CM组,行划痕实验计算划痕后12、24、36 h细胞迁移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PM组、NFs-CM组和GFs-CM组HUVECs处理36 h后的CXCR7蛋白表达水平。利用CXCL11中和抗体处理HUVECs,实验分为6组:CPM组、CPM+anti-CXCL11组、NFs-CM组、NFs-CM+anti-CXCL11组、GFs-CM组和GFs-CM+anti-CXCL11组,重复划痕实验。所有实验分别重复3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Tukey's检验和t检验。

    结果

    与急性足外伤患者足背创缘皮肤组织比较,DFU患者创缘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配体CXCL11与血管内皮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7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CXCL11及CXCR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5.870、18.150, P<0.001)。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HFF-1细胞中CXCL1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8.412,P=0.001)。划痕后36 h,GFs-CM组HUVECs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CPM组和NFs-CM组(P<0.00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GFs-CM组CXCR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PM组和NFs-CM组(P<0.001)。划痕后12、24、36 h,与GFs-CM组比较,GFs-CM+anti-CXCL11组HUVECs细胞迁移明显增强(P<0.05)。

    结论

    高糖促进HFF-1细胞分泌CXCL11,其细胞培养上清液抑制HUVECs迁移并上调CXCR7蛋白表达;外源性添加CXCL11中和抗体可增强HUVECs迁移能力。

  • 21.
    单纯面颈部烧伤或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颈部水肿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杨磊, 王晶晶, 陈辉, 赵春月, 赵筱卓, 藏琳琳, 胡骁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33-33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0
    摘要 (91) HTML (8) PDF (2276 KB) (12)
    目的

    探讨单纯面颈部烧伤或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颈部水肿程度的变化趋势,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及颈部医源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烧伤患者63例,其中单纯面颈部烧伤患者8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55例。根据烧伤总面积将后者分为4个亚组:20%~29%总体表面积(TBSA)组(n=13)、30%~49%TBSA组(n=12)、50%~69%TBSA组(n=14)及≥70%TBSA组(n=16)。采用标准化颈围测量法动态观察各组患者颈部水肿程度变化,分析颈部水肿程度、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与烧伤总面积的相关性。观察气管套管滑脱及固定带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单纯面颈部烧伤组患者颈部水肿达峰时间为伤后24~40 h,20%~29%TBSA组、30%~49%TBSA组及50%~69%TBSA组均为伤后24~48 h,≥70%TBSA组为伤后16~60 h,各组患者颈部水肿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水肿程度、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均与烧伤总面积呈正相关(P<0.05)。观察期间未发生气管套管滑脱及固定带相关压力性损伤。

    结论

    临床管理需根据烧伤患者伤后颈部水肿程度变化规律,在关键时间段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以预防压力性损伤及非计划性拔管。

  • 22.
    “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效果
    朱郁芳, 宋冀军, 徐薇薇, 谢晶, 元艳, 秦晓霞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25-33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9
    摘要 (96) HTML (2) PDF (2979 KB) (10)
    目的

    构建“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以提升入户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入户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经文献检索及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入户护理伤口评估内容,以提前干预降低护理风险为原则,构建“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采用历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实施常规入户护理的伤口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2月至6月应用“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入户护理的伤口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入户护士对伤口评估的准确率及患者家属对入户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经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了“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记录内容,包含一级条目3项、二级条目10项、三级条目46项。观察组入户护士对伤口评估的准确率(98.69%±3.80%)高于对照组(96.25%±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观察组患者家属对入户护理的满意度[(44.88±0.56)分]与对照组[(44.83±0.6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P=0.720)。

    结论

    “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可以提升入户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 23.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戴昕吭, 余婷, 王园, 李雅鑫, 吴尉, 吴敏, 何俊生, 肖仕初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18-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8
    摘要 (74) HTML (5) PDF (2787 KB) (8)
    目的

    探讨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

    方法

    2024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北京、江苏等12个省市19所烧伤中心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调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不同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

    结果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可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高水平组3种潜在类别。性别(OR=3.758,95%CI:1.065~13.267,P=0.040)、职称(OR=5.273,95%CI:1.550~17.936,P=0.008)、用工性质(OR=3.063,95%CI:1.486~6.314,P=0.002)、是否参加过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相关培训(OR=4.458,95%CI:2.191~9.071,P=0.000)是低水平组与中等水平组潜在剖面分类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OR=27.576,95%CI:2.043~372.149,P=0.012)、是否参加过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相关培训(OR=2.925,95%CI:1.173~6.233,P=0.005)、有无吸入性损伤护理经历(OR=4.046,95%CI:1.295~12.635,P=0.016)是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潜在剖面分类的影响因素。

    结论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存在异质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培训策略,切实提升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

  • 24.
    青海省某三甲医院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献珍, 王洪瑾, 李毅, 崔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12-31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7
    摘要 (47) HTML (1) PDF (2374 KB) (7)
    目的

    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1-2023年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青海地区烧伤的针对性预防和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1-2023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 012例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民族、致伤原因、烧伤程度、烧伤部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1 012例烧伤住院患者中,男684例,女328例,男女比例为2.09∶1。热液烫伤为最常见致伤原因,占54.45%(551/1 012),火焰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和其他烧伤分别占23.22%(235/1 012)、10.77%(109/1 012)、5.83%(59/1 012)和5.73%(58/1 012)。以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占69.07%(699/1 012)。烧伤后采取有效处理的患者占22.63%(229/1 012),烧伤发生在家里占69.76%(706/1 012),烧伤程度以中度烧伤为主,占54.45%(551/1 012)。不同致伤原因患者烧伤严重程度不同,特重度烧伤患者以火焰烧伤为主,重度烧伤患者中热液烫伤占比较大。季节分布不明显,夏季入院患者相对较多,占28.75%。患者年龄6个月~84岁,婴幼儿组337例,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占91.99%(310/337);学龄期组45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分别占44.44%(20/45)和37.78%(17/45);青少年组168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均占33.33%(56/168);中年组417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分别占33.57%(140/417)和33.33%(139/417);老年组45例,以热液烫伤和其他烧伤为主,分别占55.56%(25/45)和26.67%(12/45)。汉族患者占56.82%(575/1 012),少数民族患者占43.18%(437/1 012)。1 012例患者烧伤部位共2 170处,不同年龄组患者烧伤部位不同,婴幼儿多伤及四肢和躯干,学龄期儿童多伤及四肢和面部,青少年多伤及上肢和面部,中年人多伤及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老年人多伤及下肢。

    结论

    青海地区烧伤主要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无明显季节性,以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少数民族患者占比较高。

  • 25.
    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体表脂肪瘤的疗效观察
    邢天娇, 陈向军, 吴迪, 康淑霞, 姚尧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06-31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6
    摘要 (65) HTML (4) PDF (2330 KB) (7)
    目的

    探讨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体表脂肪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整形皮肤科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体表脂肪瘤32例患者,术前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病理均证实为脂肪瘤。为患者设计隐蔽切口,连接吸脂机,用吸脂针吸出瘤体,加压包扎,常规换药拆线。术后通过强脉冲光与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预防瘢痕。观察切口愈合时间,采用皮肤镜记录瘢痕血管数,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记录瘢痕评分。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脂肪瘤均无复发。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0 d。终末随访时皮肤镜观察瘢痕血管数平均为2条,VSS评分平均为1.8分,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是一种治疗体表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及应用。

  • 26.
    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阳跃, 张昊飞, 崔子豪, 李振豪, 高建, 胡银, 郝岱峰, 冯光, 庹晓晔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01-30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5
    摘要 (79) HTML (8) PDF (2090 KB) (20)
    目的

    观察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在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2年7月至2024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0~62岁,中位数49.5岁。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20例,肛周恶性肿瘤患者6例。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2 cm×7 cm~32 cm×14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和受区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随访观察臀部活动以及瘢痕情况。

    结果

    26例患者共采用52个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14 cm×5 cm~19 cm×7 cm。随访2~16个月,中位数6.4个月。1例患者皮瓣下方出现积液,尖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5个皮瓣出现延迟愈合,4个皮瓣因患者下地活动导致切口裂开,均通过换药后好转。25例患者臀沟自然,1例患者骶尾连接处瘢痕较重,对臀部活动有轻度影响。2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

    结论

    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可以在封闭创面的同时重建臀沟,对称性良好,外形佳,对邻近泌尿生殖器牵拉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7.
    采用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复杂腹壁缺损的疗效分析
    张东, 周树萍, 陈俊杰, 王焕鹏, 石英光, 常超楠, 郑立武, 孙柯, 李士民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96-30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4
    摘要 (71) HTML (6) PDF (2035 KB) (12)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复杂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导致的复杂腹壁缺损病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8~66岁;4例腹壁切口疝补片外露感染,3例因腹部肿瘤切除行补片修复术后补片外露感染。所有病例入院后,经扩创、负压封闭引流后形成深达腹膜的腹壁缺损深腔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6 cm~15 cm×10 cm,肌腱膜缺损面积为3 cm×3 cm~7 cm×5 cm;设计并切取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皮瓣面积为10 cm×6 cm~15 cm×10 cm,阔筋膜面积为4 cm×3 cm~8 cm×6 cm。采用阔筋膜修复腹壁肌腱膜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腹部外形以及是否出现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等。

    结果

    7例患者皮瓣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6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1例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扩创、缝合后愈合。7例患者供区创面均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腹部外观良好,均未出现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治疗结果均满意。

    结论

    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能加强腹壁,可良好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导致的复杂腹壁缺损,防止术后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形成。

  • 28.
    对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仪轩, 张筱伟, 李宝龙, 胡文治, 郝永红, 邹晓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90-29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3
    摘要 (75) HTML (9) PDF (2291 KB) (21)
    目的

    初步探究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28例自身免疫病(AID)相关性溃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均行创面负压引流、清创换药治疗,至创面清洁、细菌培养阴性后接受植皮治疗,其中11例患者行全厚微粒皮移植,17例患者行刃厚皮移植。统计和对比两种植皮方法手术时长、供皮区术后24 h出血量(肉眼可见的血液浸透的纱布层数)、供皮区首次换药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植皮区及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和供皮区愈合后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患者治疗满意度(通过Likert 5 评分量表评估)。

    结果

    全厚微粒皮移植组手术时长[2 (1.5,2.0) h]与刃厚皮移植组[2 (1.5,2.0)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出血量全厚微粒皮移植组[(2.10±0.82)层]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12.27±3.71)层](t=8.896,P<0.001);同时供皮区首次换药时全厚微粒皮移植组VAS评分[(2.24±0.41)分]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6.51±1.23)分](t=11.059,P<0.001);而全厚微粒皮移植组供皮区愈合时间[(10.45±1.56)d]较刃厚皮移植组[(19.48±3.75)d]明显缩短(t=7.536,P<0.001),但全厚微粒皮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13±5.79)d]长于刃厚皮移植组[(25.53±7.37) d](t=2.506,P<0.05);全厚微粒皮移植组的愈后6个月创面VSS评分为(3.18±1.37)分,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4.52±1.06)分(t=2.913,P<0.01)。全厚微粒皮移植组的愈后6个月供皮区VSS评分为(2.31±1.19)分,低于刃厚皮移植组(4.11±1.42)分(t=3.481,P<0.01)。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AID相关性溃疡时具有微创、经济、简便的优势,可显著降低供区疼痛和出血,加速供区愈合速度,减轻供区和创面愈合后瘢痕,患者对该手术方案满意度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 29.
    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黄书润, 阮明珍, 陈蓝, 苏惠强, 刘丁井, 曾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84-28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2
    摘要 (121) HTML (4) PDF (2285 KB) (37)
    目的

    探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在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4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严重烧创伤患者43例,根据不同创面修复方法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包括设计个性化薄皮瓣、蒂部及指缝处皮瓣预留丝线、术后分期分段结扎阻断皮瓣局部血供后提前断蒂并分指,供瓣区如不能缝合则采用辅助皮瓣或自体皮片修复,供受区予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对照组采用传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剪去皮瓣远端部分大的脂肪颗粒,转移覆盖创面,术后3周断蒂,后期再行分指及皮瓣修整术,供瓣区缝合或植皮,供受区无菌纱布包扎。比较2组皮瓣断蒂时间、断蒂后7 d皮瓣成活率、手部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次数及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患者满意度和手部功能优良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观察组皮瓣断蒂时间早于对照组[(10.43±1.38)d 比(21.29±1.06)d,t=28.755,P<0.001],断蒂后7 d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 [100.0%(100.0%,100.0%)比 100.0%(96.5%,100.0%),Z=2.050,P=0.032],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6.71±1.45)d 比 (37.33±4.55)d,t=19.755,P<0.001],手术次数少于对照组 [2(2,2)次比3(2,3)次,Z=3.025,P=0.002]。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皮瓣两点辨别觉[(7.46±2.48) mm]与对照组[(8.33±2.56)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277);观察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为90.9%,供瓣区外观满意度为86.4%,手功能优良率为95.5%,对照组分别为61.9%、57.1%、71.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64、4.560、4.551,P<0.05)。

    结论

    与传统腹部带蒂皮瓣相比,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皮瓣可以提前断蒂,并同时行分指术。断蒂后皮瓣成活率高,手部创面愈合时间短,手术次数少,皮瓣感觉不受影响,且患者对供受区外观更满意,手功能恢复更好。

  • 30.
    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编写组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77-2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1
    摘要 (154) HTML (20) PDF (2765 KB) (86)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烧伤类型,目前多种敷料、外用药物等均可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其中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以及增强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等,协同作用于创面愈合过程。虽然生长因子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随着新的生长因子种类和剂型的出现,相关争议也较为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生长因子并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烧伤创面治疗,是临床应用中的难题。该文汇集了烧伤及相关领域专家在生长因子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使用种类、应用范围、使用时机以及瘢痕防治等方面达成的共识,旨在为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