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95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贫铀对线粒体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黄凤, 李文润, 冉永红, 谌莉, 刘泓伽, 王秋池, 郝玉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79-1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7
    摘要 (0) HTML (0) PDF (1289 KB) (0)

    贫铀(DU)是天然铀加工处理后的副产物,主要是提取高浓度铀后剩余的铀材料,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和民事活动中。 DU 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多个器官系统(如肾脏、肺、骨骼、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线粒体是DU 作用的敏感靶标,DU 的积累会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受损、膜通透性和电位的改变、氧化应激和钙离子紊乱。 本文阐述了DU 的线粒体毒性及其潜在机制,旨在为DU 中毒的机制研究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2.
    基于上皮嵴微结构的移植物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进展
    靳顺欣, 庞嘉越成, 肖仕初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74-17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6
    摘要 (0) HTML (0) PDF (1295 KB) (0)

    上皮嵴(RRs)是皮肤真皮与表皮结合部位的结构单元,由基部、斜坡和尖端3 个部分组成。 RRs 通过增加表皮与真皮的接触面积,促进二者机械连接,增强皮肤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RRs还在优化皮肤营养供应、促进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RRs 的形成受到物理应力、细胞张力和分子信号传导的调控。 在皮肤组织工程中,RRs 的微结构重建是促进创面愈合和提高移植物性能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光刻、3D 打印等技术,成功制备了包含RRs 微结构的生物材料和移植物,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尽管,目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RRs 标准化制备、材料选择、细胞类型与培养条件等问题。 本文通过综述RRs 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阐述RRs 在创面愈合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复杂创面修复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 3.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彭巍, 刘旭, 刘佳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69-17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5
    摘要 (0) HTML (0) PDF (1296 KB) (0)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dECM)是指经过脱细胞处理的细胞外基质,即从组织或器官中去除细胞成分后得到的一种生物材料。 其因独特的物理属性和生化线索,在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中展示出重要潜力。 本文对不同来源dECM 的特点及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dECM的刚度、孔隙率与孔径及表面拓扑形貌等物理特性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总结近年来异种来源dECM 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未来dECM 在组织工程和临床治疗中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 4.
    不同新型敷料在创面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彦彤, 王成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63-16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4
    摘要 (0) HTML (0) PDF (1299 KB) (0)

    创面是指由意外、手术、压力或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的缺损或破坏。 创面敷料为人体组织破坏后暂时的皮肤替代物,是创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治疗材料。 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在有效覆盖创面、吸收渗液以及保持湿润的同时,还可发挥抑菌抗感染、自体清创、减轻疼痛以及加速创面愈合等多种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创面治疗。 目前,临床可供选择以及正在研发的创面敷料类型较多,其优缺点和临床适应证各不相同。 创面敷料的应用应从临床需求出发,根据创面性质、患者症状以及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本综述分析了目前主要应用的以及最新研发的不同新型敷料的特点、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创面敷料的选择以及功能优化提供指导和方向。

  • 5.
    髌股内侧复合体重建的研究进展
    华义, 王华, 杨旭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58-16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3
    摘要 (0) HTML (0) PDF (1294 KB) (0)

    近年来,随着对膝关节解剖学研究的深入,髌股内侧复合体(MPFC)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MPFC 是指附着于股骨、髌骨和股四头肌腱上的扇形韧带组织,主要作用是防止髌骨向外侧脱位。 MPFC 通常包括内侧髌股韧带(MPFL)和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MQTFL)。 随着解剖学、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MPFC 的重建技术也在不断优化。 然而,目前对是否需同时重建MPFL 和MQTFL 以治疗髌骨脱位仍存在争议,且尚无统一的手术方案。 本文将对MPFC 重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6.
    头面部皮肤撕脱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早期漏诊3 例
    赵耀华, 赵丽琴, 吴晓勇, 黄伟琪, 徐丽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55-15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2
  • 7.
    硅橡胶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对猪急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翟延荣, 朱亚萍, 张秀珍, 张雨凡, 钟晓娟, 鲁香月, 赵嵌嵌, 邹俊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48-15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1
    摘要 (0) HTML (0) PDF (4055 KB) (0)

    目的

    比较硅橡胶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与传统聚氨酯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猪急性皮肤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5 只实验用巴马小型猪,建立猪急性皮肤损伤模型。 在猪背部制造4个急性皮肤损伤创面,创面1、创面3 为长7 cm 深达肌层的长切口并缝合(缝合伤创面),创面2、创面4 为4 cm×4 cm 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切割伤创面)。 同一实验动物创面1、创面2 使用硅橡胶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治疗(实验组),创面3、创面4 使用聚氨酯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对照组)。 每5 天更换1 次敷料。 于治疗第10 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和创面体积,取创面肉芽组织行HE 染色、Masson 染色及CD31 免疫组化染色,比较2 组创面愈合率、创面与敷料黏连和出血情况,以及血管新生和胶原形成情况。

    结果

    缝合伤创面在治疗第5 天表皮已愈合,治疗第10 天HE 染色及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创面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较对照组更明显。 切割伤创面治疗第10 天,2 组均可见创面缩小,2 组创面面积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13%±12.15%比34.14%±8.24%,t=-1.225,P=0.288),但实验组创面体积缩小更明显(72.47%±8.25% 比51.12%±9.39%,t=5.061,P=0.007);CD31免疫组化染色及Masson 染色提示2 组创面均可见毛细血管增生及胶原形成,实验组CD31 平均光密度值(1.00±0.05 比0.57±0.04,t=-19.806,P<0.001)及Masson 染色胶原容积分数(40.53%±10.71% 比24.94%±7.68%,t=-3.154,P=0.034)均高于对照组。 切割伤创面治疗第5 天,更换敷料时2 组均无创面与敷料黏连情况;治疗第10 天,揭除敷料时实验组未发生创面与敷料黏连情况,对照组创面与敷料发生明显黏连,且伴有创面出血(P<0.05)。

    结论

    硅橡胶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应用于猪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可加快创面血管化及胶原形成,促进创面愈合,且减少更换敷料时创面与敷料黏连。

  • 8.
    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余静雅, 石玉兰, 向利娟, 陈城, 罗钰堞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41-14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0
    摘要 (0) HTML (0) PDF (1056 KB) (0)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评估与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 年5 月至2023 年9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伤口治疗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创面患者154 例。 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衰弱筛查量表(FRAIL)和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创面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

    结果

    154 例老年慢性创面患者中非衰弱23 例,衰弱前期66 例,衰弱65 例,非衰弱、衰弱前期、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14.9%、42.9%、4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创面类型、多重用药是老年慢性创面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衰弱前期发生率较高。 生活不能自理、糖尿病足、活动能力受限及多重用药的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发生风险更高。 应重视老年慢性创面患者衰弱的早期筛查与评估,及时干预和指导衰弱高危人群,有效预防或延缓衰弱发生。

  • 9.
    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照护干预方案的多维度构建
    沈婷, 石磊磊, 赵海洋, 张美霞, 焦晓春, 陈宝莉, 王志娟, 王立娜, 赵向阳, 周琴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33-14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9
    摘要 (0) HTML (0) PDF (1265 KB) (0)

    目的

    多维度构建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照护干预方案,为提高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提供护理依据。

    方法

    以护理程序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及ABC-X 模型为参考,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初步制定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照护干预方案,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 轮专家函询,总结后形成最终干预方案。

    结果

    第1 轮、第2 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100%。第2 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63~0.195(P<0.05),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 最终构建了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照护干预方案,包括烧伤康复评估、康复期照护计划、康复期照护实施和康复期照护评价4 个维度,共61 个条目。

    结论

    多维度构建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照护干预方案,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及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清晰、明确的指导,从而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质量。

  • 10.
    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分析
    侯亚红, 李娜, 张霞霞, 邸红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28-13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8
    摘要 (0) HTML (0) PDF (1184 KB) (0)

    目的

    分析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大面积烧伤的预防与救治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烧伤冻伤及组织功能重建研究所2014 年1 月1 日至2023年12 月31 日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259 例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月份及季节、Ⅲ度烧伤面积、治疗方式、临床转归、特级护理天数及医疗支付方式等。分析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259 例患者中男220 例,女39例,男女比例为5.64 ∶1,男性多于女性;受伤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致伤原因主要为热力烧伤,共236 例(91.12%),其中以火焰烧伤为主,共151 例(58.30%);入院患者例数最多的月份为8 月,共53例(20.46%),最多的季节为夏季(6 月至8 月),共119 例(45.95%);烧伤部位主要为上肢253 例次(97.68%)、下肢233 例次(89.96%)、躯干229 例次(88.42%)、头面颈225 例次(86.87%);手术治疗208 例(80.31%),保守治疗51 例(19.69%);治愈好转193 例(74.52%),自动出院53 例(20.46%),死亡13 例(5.02%);以自费为主要医疗付费方式,共231 例(89.19%);年龄、休克、Ⅲ度烧伤面积、特级护理天数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大面积烧伤好发于夏季,受伤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热力烧伤为主要致伤原因,医疗支付方式以自费为主。

  • 11.
    坏死性筋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陈英斌, 黄银涛, 首家保, 崔泽龙, 宋蕊, 龙照忠, 徐海永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22-12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7
    摘要 (0) HTML (0) PDF (1076 KB) (0)

    目的

    总结66例坏死性筋膜炎(NF)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柳州市工人医院创伤修复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66 例NF 患者临床资料,总结NF 的临床特征。 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之间各临床因素的差异,筛选NF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对NF 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66 例NF 患者中男52 例,女14 例,男女比例为3.71 ∶1,年龄(55.98±13.71)岁,50~70 岁患者占59.09%,少数民族患者占53.03%,住院时间为40.50(27.75,55.00)d,医疗费用79 976.00(60 676.75,122 300.25)元。 创面主要位于下肢(84.85%),致病因素以糖尿病为主(59.09%),截肢率为15.15%,死亡率为3.03%。 创面共培养出77 株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细菌(16.88%),耐药菌株占22.08%。 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风险指数(LRINEC)评分为8.00(5.75,9.00)分,炎症扩散范围(ISR)评分为1(1,2)分。 预后不良患者LRINEC 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Z=-2.341,P=0.019),LRINEC 评分是NF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3,95% CI:1.022~1.844,P=0.035)。 LRINEC 评分预测NF 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95%CI:0.546 ~0.900,P=0.020),最佳截断点为7.5 分,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1.8%、54.5%。

    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中老年男性为NF 的易感人群,该病好发于下肢,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 LRINEC 评分为NF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NF 发生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LRINEC 评分≥7.5 提示NF 患者预后不良。

  • 12.
    中药熏蒸对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郑刚, 曹渭新, 付强, 欧佳, 曹雨, 谷才之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17-12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6
    摘要 (0) HTML (0) PDF (1033 KB) (0)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创面修复外科2022 年3 月至8 月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 对照组给予清创、换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创面肉芽组织病理结构改变、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创面生长因子水平及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2.00%), χ2=5.357,P=0.021。 观察组治疗后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数目均较对照组更高(t=20.485、16.071、8.992,P<0.001)。 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t=10.645,P<0.001)。 观察组治疗后创面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t=7.925、11.344、4.892、10.365,P <0.001)。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32.00%), χ2=6.640,P=0.010。

    结论

    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难愈性创面治疗效果,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减轻创面疼痛,增加创面生长因子,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13.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体表溃疡的效果观察
    刘衍松, 曹天勇, 张文汉, 汪洋, 任恒, 冯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12-11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5
    摘要 (0) HTML (0) PDF (1954 KB) (0)

    目的

    探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患者皮肤溃疡的治疗中,凝胶状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处理流程及使用效果。

    方法

    收集徐州仁慈医院创面修复科2017 年9 月至2024 年9 月收治的SLE 伴体表溃疡患者35 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2(25~53)岁,入院前溃疡持续时间1 周~7 个月。 溃疡形成原因:32 例为伤口因磕碰致皮肤破损后创面扩大形成溃疡;1 例为中指再造后甲瓣供区皮瓣修复坏死、创面不愈合;2 例臀部创面为自行破溃所致。 入院时伤口面积2.0 cm×3.5 cm~7 cm×7 cm,创面均无骨、肌腱外露。 入院后予以全身情况评估,风湿免疫科专科会诊调整SLE 治疗用药。皮肤溃疡手术清创后以PRP 凝胶覆盖创面促进创基肉芽生长及表皮上皮化; 同时,创面治疗以新型创面敷料按湿性愈合理论换药。

    结果

    35 例患者按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未行植皮或皮瓣修复等其他手术覆盖创面,伤口均顺利愈合。

    结论

    在SLE 患者的溃疡治疗中,外科手术清创后外用PRP 凝胶覆盖创面,创面基底肉芽生长速度快,后续以新型敷料换药处理,疗效显著,且操作难度相对较低,费用低廉,易在临床推广。

  • 14.
    采用改良静脉切取方式的足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缺损的效果观察
    谢腾, 唐林峰, 曹浏, 邵卓恒, 华景辉, 刘海亮, 李友, 杜伟伟, 巨积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07-11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4
    摘要 (0) HTML (0) PDF (2225 KB) (0)

    目的

    探讨改良静脉切取方式的足第二趾胫侧方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20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于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采用改良静脉切取方式的足第二趾胫侧方皮瓣修复手指较小面积缺损18 例(18 指)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12 例、女6 例;年龄22 ~56 岁,平均33 岁。 术中均行游离足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时采用改良静脉切取方式,皮瓣设计位于足第二趾胫侧方。 与传统术式相比,无需进行足背切口,切取趾胫侧方静脉或趾底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受区与指动脉及皮下静脉行端端吻合。 皮瓣切取面积1.5 cm×1.0 cm~2.5 cm×1.9 cm。 5 例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其余均行小腿游离植皮修复。 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 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估手指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8 例(18 指)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 术后随访6 个月~2 年,平均13 个月。 3 例皮瓣略臃肿,于术后3 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其余皮瓣均未行整形手术。 皮瓣两点辨别觉12 ~14 mm。 足部供区及小腿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无挛缩、破溃,足部供区瘢痕较小,足部及小腿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按照Michigan 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1 例患者对手部外观非常满意,7 例表示满意。 手指活动度参照TAM 评定标准,优18 例。

    结论

    采用改良静脉切取方式的足第二趾胫侧方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临床疗效较好,具有切取方便、足部损伤小、供区瘢痕小等优点。

  • 15.
    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损伤相关核心基因
    程呈, 卢帅, 陈蓉, 李新萍, 白睿峰, 崔更力, 陈烁, 殷家伟, 胡建鹏, 汪垚卓, 蒋协远, 陈海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99-10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3
    摘要 (0) HTML (0) PDF (11984 KB) (0)

    目的

    探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炎症损伤相关核心基因。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的GSE167523 数据集中选择98 例NAFLD 患者,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计算炎症指数。 设置高炎症指数和低炎症指数两组进行比较。 使用R 语言limma 包识别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 应用R 语言ClusterProfiler 包对DEGs 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 采用STRING 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确定核心基因。 同时,在数据集GSE89632 和GSE130970 中进行基因表达量的验证。 使用ROC 曲线评价其诊断能力并进行miRNA 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308 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43 个,下调基因65 个。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 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途径中。 通过对DEGs 进行PPI 网络分析,发现TOP2AMKI67CDC20DLGAP5MCM10 等16 个核心基因。 ROC 曲线分析提示这16 个核心基因是NAFLD 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其中,11 个核心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数据集GSE89632 的对照组和NAFLD 组,以及数据集GSE130970 的高炎症指数组和低炎症指数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OP2ACDC20HJURP 等炎症损伤相关核心基因有望成为NAFLD 诊断与治疗的潜在靶点。

  • 16.
    坚韧不拔砥砺奋进——回首难忘经历二三事
    郭振荣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96-9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2
    摘要 (0) HTML (0) PDF (1253 KB) (0)
  • 17.
    三忆王老
    付小兵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93-9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01
    摘要 (0) HTML (0) PDF (1519 KB) (0)
  • 18.
    治愈就是硬道理——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以实力说话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90-9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5
    摘要 (18) HTML (0) PDF (1899 KB) (0)
  • 19.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曾繁润, 林永勇, 王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86-8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4
    摘要 (40) HTML (0) PDF (1109 KB) (1)

    血管功能异常是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延迟的主要原因之一,促进血管新生是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具有诱导血管新生、促进创面修复的能力,而外泌体相较于干细胞本身具有免疫原性低、活性及稳定性高、不易致瘤等优势。本文聚焦于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创面血管新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创面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20.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急性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晓波, 巴特, 黄瑞娟, 王宏宇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81-8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3
    摘要 (31) HTML (0) PDF (1144 KB) (1)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临床危重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策略,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s)具有抑制肺部过度炎症反应、抑制肺泡细胞凋亡、促进上皮细胞再生等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综述MSC-Exos改善ALI/ARDS的潜在机制,为ALI/ARDS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21.
    异质性耐药在烧伤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意义
    沈拓, 朱峰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75-8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2
    摘要 (28) HTML (0) PDF (1184 KB) (0)

    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烧伤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在烧伤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抗感染治疗在烧伤治疗中尤为关键,而异质性耐药是微生物感染的主要问题,可能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其中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异质性耐药可能在烧伤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烧伤感染中常见的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现状、异质性耐药的概念和机制、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异质性耐药及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异质性耐药在烧伤感染治疗中的意义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烧伤感染治疗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 22.
    严重烧伤后脓毒症早期诊断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唐浩然, 周彪, 巴特, 李洋洋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70-7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1
    摘要 (85) HTML (0) PDF (1127 KB) (0)

    严重烧伤会破坏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病原体可入侵人体引起脓毒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虽然近年来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在不断提高,但病死率仍高达30%~60%。如果在严重烧伤后能用相关生物标记物识别,实现烧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和新型烧伤后脓毒症相关生物标记物作一综述,为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23.
    脑胶质瘤术后脑脊液切口漏伴颅内严重感染一例
    金方, 李琼, 余朝恒, 王新刚, 韩春茂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68-6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10
  • 24.
    hsa_circ_0001618通过miR-184/LARP1通路对烧伤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徐思达, 虞耀华, 徐沛, 潘艳艳, 乐欣, 邬薇薇, 范友芬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61-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9
    摘要 (21) HTML (0) PDF (4440 KB) (0)

    目的

    探讨hsa_circ_0001618通过miR-184/LARP1通路对烧伤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烧伤皮肤组织样本来源于2020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7例Ⅱ度或Ⅲ度烧伤患者。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qRT-PCR) 检测成纤维细胞和组织样本中hsa_circ_0001618、miR-184及LARP1的表达。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基因表达调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a_circ_0001618/miR-184/LARP1轴在烧伤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中的作用。

    结果

    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烧伤皮肤组织中miR-184的表达下调(0.413±0.348 比 0.122±0.097,P=0.001)。受热后皮肤成纤维细胞中miR-184的表达水平低于未经热处理的对照成纤维细胞,且在48 h时下调最为显著(0.994±0.028 比 0.173±0.019,t=3.120,P<0.001)。miR-184 的过表达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P<0.05)。miR-184与成纤维细胞中的LARP1呈负相关(r=-0.468,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sa_circ_0001618通过miR-184调控热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

    结论

    hsa_circ_0001618通过miR-184/LARP1通路抑制烧伤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可能是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潜在治疗靶点。

  • 25.
    清除衰老细胞在减轻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贾艳慧, 原毅轩, 官浩, 胡大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55-6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8
    摘要 (26) HTML (0) PDF (2571 KB) (0)

    目的

    探究细胞衰老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取45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衰老细胞清除药物ABT-263处理组(ABT-263组),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构建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盲肠,不进行结扎和穿刺操作,ABT-263组造模后以100 mg/kg 剂量ABT-263灌胃给药,1次/d。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细胞衰老标志物(p16INK4A和p21CIP1)、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相关成分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及细胞周期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并进行HE染色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检测肺泡巨噬细胞衰老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中p16INK4A和p21CIP1表达及SASP相关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而Ki67表达显著降低。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β-半乳糖苷酶阳性比例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相比,ABT-263组小鼠肺组织中p16INK4A和p21CIP1表达及SASP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而Ki67表达显著增加。ABT-263组肺泡巨噬细胞β-半乳糖苷酶阳性比例显著低于模型组。ABT-263组肺组织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

    结论

    细胞衰老与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相关,清除衰老细胞可以显著缓解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 26.
    高原高寒条件下烧伤大鼠代谢指纹图谱绘制及代谢标志物筛选
    张勇, 张立森, 岳良, 张磊磊, 柯海文, 沈运彪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42-5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7
    摘要 (34) HTML (0) PDF (29072 KB) (0)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高海拔地区、寒冷条件下重度烧伤大鼠的代谢变化规律,绘制高原及高原烧伤大鼠代谢指纹图谱,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为制定高原地区烧伤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非高原非烧伤组、高原非烧伤组及高原烧伤组,设置建模后第1、3、7、14天为观察时点,每组各时点5只大鼠。高原非烧伤组及高原烧伤组大鼠在西北特殊环境模拟舱内模拟海拔5 000 m的高原条件喂养,在高原烧伤组制作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在建模后第1、3、7、14天,采集各组大鼠血液标本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数据建模和判别技术绘制高原及高原烧伤大鼠代谢指纹图谱,通过Z-score、火山图、箱形图分析方法筛选高原及高原烧伤大鼠相关代谢标志物。

    结果

    与非高原非烧伤组相比,高原非烧伤组和高原烧伤组各时点代谢物均出现明显聚类,成功绘制高原及高原烧伤大鼠代谢指纹图谱。在模拟高原大鼠筛选出118个高表达代谢物(D-麦芽糖、甘氨酸、烟酰胺核糖等)及101个低表达代谢物(水苏碱、甘露醇、山梨醇等)。在高原烧伤大鼠筛选出甘氨酸、2-乙基-2-羟基丁酸、D-2,3-二羟基丙酸、亮氨酸、2-羟基己酸、3-羟基丁酸、尿嘧啶、L-组氨酸及半胱氨酸硫酸酯等作为潜在代谢标志物。

    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成功绘制高原特殊条件下重度烧伤大鼠代谢指纹图谱,筛选出的代谢物可能是高原特殊环境和高原烧伤相关的潜在标志物。

  • 27.
    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付莉莉, 陈红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36-4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6
    摘要 (38) HTML (1) PDF (1439 KB) (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严重烧伤患者的家属80名作为研究对象。向患者家属发放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照顾者负担量表(CBI)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针对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MUIS-FM、CBI及 SF-36问卷分别发放80份,均有效回收。80名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级水平,其中MUIS-FM评分处于低、中、高级水平患者家属分别占22.5%(18/80)、61.3%(49/80)、16.3%(13/80);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处于重度水平,其中CBI评分处于轻、中、重度患者家属分别占21.3%(17/80)、23.8%(19/80)、55.0%(44/80);患者家属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及SF-36评分总分均处于低级水平。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与照顾负担评分呈正相关(r=0.420,P<0.001)、与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r=-0.326,P=0.009),其照顾负担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r=-0.420,P=0.003)。疾病不确定感在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间起中介效应,照顾负担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53,总效应为-0.97,疾病不确定感的间接效应为-0.44,占总效应的45.36%。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可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疾病不确定感在照顾负担与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照顾负担可通过影响疾病不确定感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应改善严重烧伤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情况,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 28.
    院内战(烧)创伤中心护士救护技能培训方案的构建
    王园, 戴昕吭, 余婷, 冯苹, 李雅鑫, 周霖, 肖仕初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30-3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5
    摘要 (74) HTML (0) PDF (1056 KB) (2)

    目的

    构建院内战(烧)创伤中心护士救护技能培训方案,为提高院内创伤救护水平及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基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战(烧)创伤中心病种数据调研,以循证为基础,构建共性指标与专科指标相结合的培训方案。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初步构建函询问卷,应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优序图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一致性检验。

    结果

    2 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7~0.93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23、0.208(P<0.001),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构建院内战(烧)创伤中心护士救护技能培训方案,包括分类伤情指标6项;共性指标: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88项;专科指标:烧伤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1项;颅脑损伤二级指标5项、三级指标14项;多发骨折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15项;腹部损伤二级指标2项、三级指标9项;胸部损伤二级指标5项、三级指标10项;脊柱脊髓损伤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15项。

    结论

    院内战(烧)创伤中心护士救护技能培训方案构建方法科学合理,指标内容全面,且专科性、实用性强,在持续完善无缝链接救治平台的有利条件下,为有效提高护士救护能力及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 29.
    基于CiteSpace吸入性损伤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孙宁, 王光毅, 朱丽菁, 冯苹, 何靖文, 张礼科, 易琟, 邱晨月, 伍国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22-2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4
    摘要 (53) HTML (0) PDF (11284 KB) (1)

    目的

    分析近10年发表的吸入性损伤相关文献,探讨吸入性损伤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5日发表的与吸入性损伤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分析。分别统计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国家与机构,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突现情况分析,将关键词按时间排序得到聚类时间线图,探讨吸入性损伤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

    结果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检索出609篇英文文献;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并查重后得到521篇中文文献。2015~2024年,吸入性损伤领域英文文献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呈下降趋向平缓趋势。中文文献中共 289位作者以第1作者发表吸入性损伤相关文章,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共有 32位;英文文献中共353位作者以第1作者发表吸入性损伤相关文章。共有56个国家进行吸入性损伤相关研究,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多、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共497家机构发表吸入性损伤相关文章,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篇)和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37篇)。共纳入308个中文关键词、330个英文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排除与检索词相关的关键词后,中文文献中护理、气管切开、危险因素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较高,英文文献中生存率(mortality)、管理(management)、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较高。中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得到 38个聚类,最大的聚类是危险因素,其次是护理、严重烧伤,近2年出现的突现节点为指标体系、耐药性等;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得到18个聚类,最大的聚类是 baux评分(baux score),其次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近2年出现的突现节点为气管插管(intubation)、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等。中文文献中突现持续时间最长(2021~2024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危险因素。英文文献中突现持续时间最长(2016~2019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结论

    目前国内吸入性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稀缺,未来诊断和评估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情的指标体系可能会成为吸入性损伤的发展趋势,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气管切开的时机,改善患者的预后。

  • 30.
    双反牵引外固定架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祖强, 李圳, 刘勇, 王振龙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1): 13-2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1.003
    摘要 (26) HTML (0) PDF (2060 KB) (0)

    目的

    探究双反牵引外固定架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并完成为期1年随访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110例临床资料开展分析,资料分为双反牵引器结合髓内钉组55例与传统加压钢板结合髓内钉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关节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的差异,并分析骨折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双反牵引器结合髓内钉组手术时间[(64.29±17.46)min]、术中出血量[(41.99±6.21)ml]、骨折端切开率(16.36%)、骨折愈合时间[(21.82±5.76)周]、下床行走时间[(4.24±1.29)周]均低于传统加压钢板结合髓内钉组[(89.71±23.58)min、(56.69±12.00)ml、45.45%、(30.87±7.77)周、(6.36±1.75)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5.247、6.966、10.890、6.942、7.236, P<0.05)。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高于传统加压钢板结合髓内钉组(85.45% vs 67.27%)(χ2=5.037,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取外固定时、末次随访Kofoed评分均较术前均升高(P<0.05),且双反牵引器结合髓内钉组取外固定时、末次随访Kofoed评分[(83.59±5.14)分、(94.67±5.53)分]均大于传统加压钢板结合髓内钉组[(79.54±5.21)分、(88.39±5.42)分](t=3.191、4.651,P<0.05)。两组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范围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大于取外固定时(P<0.05),且双反牵引器结合髓内钉组患者取外固定时、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范围与膝关节活动范围[(50.30±4.51)°、(100.81±11.96)°]均大于传统加压钢板结合髓内钉组[(37.21±4.66)°、(82.72±8.96)°](t=11.678、6.660,P<0.05)。按照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分为愈合组和未愈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能量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6 h、二期修复为骨折愈合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为骨折愈合保护因素(OR=9.369、4.961、6.825、10.000、0.830,P<0.05)。

    结论

    双反牵引器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与关节活动度,促进术后骨折愈合;年龄≥60岁、高能量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6 h、二期修复软组织修复、白蛋白水平为骨折愈合相关因素,临床针对上述因素需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