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98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奎玉凤, 李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63-3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5
    摘要 (67) HTML (1) PDF (1926 KB) (26)

    糖尿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如糖尿病足、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糖尿病慢性溃疡因治疗周期漫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变损伤机制在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内皮细胞(VECs)功能障碍作为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此,希望通过系统探讨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为糖尿病慢性溃疡的治疗提供新型靶点与干预策略。

  • 2.
    干细胞原位激活再生促进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施芳婷, 佟希睿, 谢苏杰, 纪世召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58-36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4
    摘要 (61) HTML (1) PDF (1899 KB) (7)

    皮源短缺是大面积烧创伤患者面临的关键问题,现有的多种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方法仍无法完全规避供体损伤的治疗困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内源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对损伤响应的特性,在皮肤损伤修复及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招募、激活及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分化是目前原位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部分生物材料因其自身具备的生物物理特性,可以通过招募、激活干细胞的再生促进创面修复。该文系统总结了干细胞原位激活再生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

  • 3.
    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在皮肤修复与再生中的应用
    金方, 汤宋佳, 韩春茂, 王新刚, 张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52-35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3
    摘要 (65) HTML (1) PDF (2231 KB) (16)

    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均受到内外环境信号的精密调控。脂肪组织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及信号分子,且易于获取。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对新生血管形成、胶原沉积、全层皮肤移植物存活以及改善移植表皮细胞存活等创面愈合过程具有积极作用。该文对人体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在皮肤修复与再生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4.
    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华义, 王华, 杨旭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47-35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2
    摘要 (222) HTML (42) PDF (1892 KB) (135)

    习惯性髌骨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髌骨脱位,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伸膝装置挛缩及膝关节内在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主要治疗方式,单一术式难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伸膝装置延长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关键,通常包括对外侧支持带、髂胫束、股外侧肌肌腱以及股四头肌肌腱的松解。同时,对于合并骨性结构异常的患者,还需要联合截骨矫正手术以恢复髌骨正常的运动轨迹和下肢力线。目前,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因而,有必要对目前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各种术式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精准地指导临床治疗。

  • 5.
    高糖环境下成纤维细胞分泌CXCL1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小双, 阮琼芳, 金冬梅, 韩彦, 曹萍, 李炳辉, 褚志刚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39-34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1
    摘要 (56) HTML (2) PDF (3017 KB) (11)
    目的

    研究高糖环境下成纤维细胞分泌CXC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2021年8月收治的1例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和该院手外科 2021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足外伤患者创缘皮肤组织,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成纤维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配体与血管内皮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DFU患者和该院烧伤科急性足外伤患者各3例,取其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缘皮肤组织中CXCL11及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的表达。取正常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1)和经D-葡萄糖处理后的高糖HFF-1细胞,分别为正常组和高糖组,收集2组培养48 h后的上清液作为正常条件培养基(NFs-CM)和高糖条件培养基(GFs-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正常组和高糖组细胞中CXCL11 mRNA表达水平。取HUVECs分为完全培养基组(CPM组)、NFs-CM组和GFs-CM组,行划痕实验计算划痕后12、24、36 h细胞迁移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PM组、NFs-CM组和GFs-CM组HUVECs处理36 h后的CXCR7蛋白表达水平。利用CXCL11中和抗体处理HUVECs,实验分为6组:CPM组、CPM+anti-CXCL11组、NFs-CM组、NFs-CM+anti-CXCL11组、GFs-CM组和GFs-CM+anti-CXCL11组,重复划痕实验。所有实验分别重复3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Tukey's检验和t检验。

    结果

    与急性足外伤患者足背创缘皮肤组织比较,DFU患者创缘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配体CXCL11与血管内皮细胞亚群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7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CXCL11及CXCR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5.870、18.150, P<0.001)。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HFF-1细胞中CXCL1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8.412,P=0.001)。划痕后36 h,GFs-CM组HUVECs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CPM组和NFs-CM组(P<0.00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GFs-CM组CXCR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PM组和NFs-CM组(P<0.001)。划痕后12、24、36 h,与GFs-CM组比较,GFs-CM+anti-CXCL11组HUVECs细胞迁移明显增强(P<0.05)。

    结论

    高糖促进HFF-1细胞分泌CXCL11,其细胞培养上清液抑制HUVECs迁移并上调CXCR7蛋白表达;外源性添加CXCL11中和抗体可增强HUVECs迁移能力。

  • 6.
    单纯面颈部烧伤或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颈部水肿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杨磊, 王晶晶, 陈辉, 赵春月, 赵筱卓, 藏琳琳, 胡骁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33-33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10
    摘要 (65) HTML (2) PDF (2276 KB) (6)
    目的

    探讨单纯面颈部烧伤或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颈部水肿程度的变化趋势,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及颈部医源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烧伤患者63例,其中单纯面颈部烧伤患者8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55例。根据烧伤总面积将后者分为4个亚组:20%~29%总体表面积(TBSA)组(n=13)、30%~49%TBSA组(n=12)、50%~69%TBSA组(n=14)及≥70%TBSA组(n=16)。采用标准化颈围测量法动态观察各组患者颈部水肿程度变化,分析颈部水肿程度、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与烧伤总面积的相关性。观察气管套管滑脱及固定带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单纯面颈部烧伤组患者颈部水肿达峰时间为伤后24~40 h,20%~29%TBSA组、30%~49%TBSA组及50%~69%TBSA组均为伤后24~48 h,≥70%TBSA组为伤后16~60 h,各组患者颈部水肿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水肿程度、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均与烧伤总面积呈正相关(P<0.05)。观察期间未发生气管套管滑脱及固定带相关压力性损伤。

    结论

    临床管理需根据烧伤患者伤后颈部水肿程度变化规律,在关键时间段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以预防压力性损伤及非计划性拔管。

  • 7.
    “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效果
    朱郁芳, 宋冀军, 徐薇薇, 谢晶, 元艳, 秦晓霞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25-33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9
    摘要 (79) HTML (2) PDF (2979 KB) (10)
    目的

    构建“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以提升入户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入户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经文献检索及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入户护理伤口评估内容,以提前干预降低护理风险为原则,构建“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采用历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实施常规入户护理的伤口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2月至6月应用“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入户护理的伤口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入户护士对伤口评估的准确率及患者家属对入户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经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了“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记录内容,包含一级条目3项、二级条目10项、三级条目46项。观察组入户护士对伤口评估的准确率(98.69%±3.80%)高于对照组(96.25%±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观察组患者家属对入户护理的满意度[(44.88±0.56)分]与对照组[(44.83±0.6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P=0.720)。

    结论

    “互联网+入户护理”伤口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可以提升入户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 8.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戴昕吭, 余婷, 王园, 李雅鑫, 吴尉, 吴敏, 何俊生, 肖仕初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18-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8
    摘要 (61) HTML (4) PDF (2787 KB) (8)
    目的

    探讨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

    方法

    2024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北京、江苏等12个省市19所烧伤中心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调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的不同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

    结果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可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高水平组3种潜在类别。性别(OR=3.758,95%CI:1.065~13.267,P=0.040)、职称(OR=5.273,95%CI:1.550~17.936,P=0.008)、用工性质(OR=3.063,95%CI:1.486~6.314,P=0.002)、是否参加过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相关培训(OR=4.458,95%CI:2.191~9.071,P=0.000)是低水平组与中等水平组潜在剖面分类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OR=27.576,95%CI:2.043~372.149,P=0.012)、是否参加过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相关培训(OR=2.925,95%CI:1.173~6.233,P=0.005)、有无吸入性损伤护理经历(OR=4.046,95%CI:1.295~12.635,P=0.016)是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潜在剖面分类的影响因素。

    结论

    烧伤科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存在异质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培训策略,切实提升护士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能力。

  • 9.
    青海省某三甲医院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献珍, 王洪瑾, 李毅, 崔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12-31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7
    摘要 (34) HTML (1) PDF (2374 KB) (6)
    目的

    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1-2023年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青海地区烧伤的针对性预防和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1-2023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 012例烧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民族、致伤原因、烧伤程度、烧伤部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1 012例烧伤住院患者中,男684例,女328例,男女比例为2.09∶1。热液烫伤为最常见致伤原因,占54.45%(551/1 012),火焰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和其他烧伤分别占23.22%(235/1 012)、10.77%(109/1 012)、5.83%(59/1 012)和5.73%(58/1 012)。以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占69.07%(699/1 012)。烧伤后采取有效处理的患者占22.63%(229/1 012),烧伤发生在家里占69.76%(706/1 012),烧伤程度以中度烧伤为主,占54.45%(551/1 012)。不同致伤原因患者烧伤严重程度不同,特重度烧伤患者以火焰烧伤为主,重度烧伤患者中热液烫伤占比较大。季节分布不明显,夏季入院患者相对较多,占28.75%。患者年龄6个月~84岁,婴幼儿组337例,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占91.99%(310/337);学龄期组45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分别占44.44%(20/45)和37.78%(17/45);青少年组168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均占33.33%(56/168);中年组417例,以热液烫伤和火焰烧伤为主,分别占33.57%(140/417)和33.33%(139/417);老年组45例,以热液烫伤和其他烧伤为主,分别占55.56%(25/45)和26.67%(12/45)。汉族患者占56.82%(575/1 012),少数民族患者占43.18%(437/1 012)。1 012例患者烧伤部位共2 170处,不同年龄组患者烧伤部位不同,婴幼儿多伤及四肢和躯干,学龄期儿童多伤及四肢和面部,青少年多伤及上肢和面部,中年人多伤及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老年人多伤及下肢。

    结论

    青海地区烧伤主要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无明显季节性,以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少数民族患者占比较高。

  • 10.
    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体表脂肪瘤的疗效观察
    邢天娇, 陈向军, 吴迪, 康淑霞, 姚尧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06-31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6
    摘要 (39) HTML (2) PDF (2330 KB) (5)
    目的

    探讨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体表脂肪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整形皮肤科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体表脂肪瘤32例患者,术前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病理均证实为脂肪瘤。为患者设计隐蔽切口,连接吸脂机,用吸脂针吸出瘤体,加压包扎,常规换药拆线。术后通过强脉冲光与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预防瘢痕。观察切口愈合时间,采用皮肤镜记录瘢痕血管数,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记录瘢痕评分。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脂肪瘤均无复发。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0 d。终末随访时皮肤镜观察瘢痕血管数平均为2条,VSS评分平均为1.8分,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吸脂术联合强脉冲光与非剥脱点阵激光是一种治疗体表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及应用。

  • 11.
    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阳跃, 张昊飞, 崔子豪, 李振豪, 高建, 胡银, 郝岱峰, 冯光, 庹晓晔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301-30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5
    摘要 (59) HTML (5) PDF (2090 KB) (15)
    目的

    观察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在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2年7月至2024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0~62岁,中位数49.5岁。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20例,肛周恶性肿瘤患者6例。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2 cm×7 cm~32 cm×14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和受区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随访观察臀部活动以及瘢痕情况。

    结果

    26例患者共采用52个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14 cm×5 cm~19 cm×7 cm。随访2~16个月,中位数6.4个月。1例患者皮瓣下方出现积液,尖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5个皮瓣出现延迟愈合,4个皮瓣因患者下地活动导致切口裂开,均通过换药后好转。25例患者臀沟自然,1例患者骶尾连接处瘢痕较重,对臀部活动有轻度影响。2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

    结论

    采用双侧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肛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可以在封闭创面的同时重建臀沟,对称性良好,外形佳,对邻近泌尿生殖器牵拉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2.
    采用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复杂腹壁缺损的疗效分析
    张东, 周树萍, 陈俊杰, 王焕鹏, 石英光, 常超楠, 郑立武, 孙柯, 李士民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96-30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4
    摘要 (52) HTML (3) PDF (2035 KB) (9)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复杂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导致的复杂腹壁缺损病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8~66岁;4例腹壁切口疝补片外露感染,3例因腹部肿瘤切除行补片修复术后补片外露感染。所有病例入院后,经扩创、负压封闭引流后形成深达腹膜的腹壁缺损深腔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6 cm~15 cm×10 cm,肌腱膜缺损面积为3 cm×3 cm~7 cm×5 cm;设计并切取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皮瓣面积为10 cm×6 cm~15 cm×10 cm,阔筋膜面积为4 cm×3 cm~8 cm×6 cm。采用阔筋膜修复腹壁肌腱膜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腹部外形以及是否出现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等。

    结果

    7例患者皮瓣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6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1例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扩创、缝合后愈合。7例患者供区创面均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腹部外观良好,均未出现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治疗结果均满意。

    结论

    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能加强腹壁,可良好修复腹壁感染补片去除术后导致的复杂腹壁缺损,防止术后腹壁疝及股四头肌肌疝形成。

  • 13.
    对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仪轩, 张筱伟, 李宝龙, 胡文治, 郝永红, 邹晓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90-29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3
    摘要 (53) HTML (5) PDF (2291 KB) (12)
    目的

    初步探究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28例自身免疫病(AID)相关性溃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均行创面负压引流、清创换药治疗,至创面清洁、细菌培养阴性后接受植皮治疗,其中11例患者行全厚微粒皮移植,17例患者行刃厚皮移植。统计和对比两种植皮方法手术时长、供皮区术后24 h出血量(肉眼可见的血液浸透的纱布层数)、供皮区首次换药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植皮区及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和供皮区愈合后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患者治疗满意度(通过Likert 5 评分量表评估)。

    结果

    全厚微粒皮移植组手术时长[2 (1.5,2.0) h]与刃厚皮移植组[2 (1.5,2.0)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出血量全厚微粒皮移植组[(2.10±0.82)层]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12.27±3.71)层](t=8.896,P<0.001);同时供皮区首次换药时全厚微粒皮移植组VAS评分[(2.24±0.41)分]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6.51±1.23)分](t=11.059,P<0.001);而全厚微粒皮移植组供皮区愈合时间[(10.45±1.56)d]较刃厚皮移植组[(19.48±3.75)d]明显缩短(t=7.536,P<0.001),但全厚微粒皮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13±5.79)d]长于刃厚皮移植组[(25.53±7.37) d](t=2.506,P<0.05);全厚微粒皮移植组的愈后6个月创面VSS评分为(3.18±1.37)分,显著低于刃厚皮移植组(4.52±1.06)分(t=2.913,P<0.01)。全厚微粒皮移植组的愈后6个月供皮区VSS评分为(2.31±1.19)分,低于刃厚皮移植组(4.11±1.42)分(t=3.481,P<0.01)。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厚微粒皮移植治疗AID相关性溃疡时具有微创、经济、简便的优势,可显著降低供区疼痛和出血,加速供区愈合速度,减轻供区和创面愈合后瘢痕,患者对该手术方案满意度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 14.
    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黄书润, 阮明珍, 陈蓝, 苏惠强, 刘丁井, 曾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84-28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2
    摘要 (84) HTML (4) PDF (2285 KB) (23)
    目的

    探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在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4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严重烧创伤患者43例,根据不同创面修复方法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包括设计个性化薄皮瓣、蒂部及指缝处皮瓣预留丝线、术后分期分段结扎阻断皮瓣局部血供后提前断蒂并分指,供瓣区如不能缝合则采用辅助皮瓣或自体皮片修复,供受区予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对照组采用传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剪去皮瓣远端部分大的脂肪颗粒,转移覆盖创面,术后3周断蒂,后期再行分指及皮瓣修整术,供瓣区缝合或植皮,供受区无菌纱布包扎。比较2组皮瓣断蒂时间、断蒂后7 d皮瓣成活率、手部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次数及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患者满意度和手部功能优良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观察组皮瓣断蒂时间早于对照组[(10.43±1.38)d 比(21.29±1.06)d,t=28.755,P<0.001],断蒂后7 d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 [100.0%(100.0%,100.0%)比 100.0%(96.5%,100.0%),Z=2.050,P=0.032],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6.71±1.45)d 比 (37.33±4.55)d,t=19.755,P<0.001],手术次数少于对照组 [2(2,2)次比3(2,3)次,Z=3.025,P=0.002]。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皮瓣两点辨别觉[(7.46±2.48) mm]与对照组[(8.33±2.56)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277);观察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为90.9%,供瓣区外观满意度为86.4%,手功能优良率为95.5%,对照组分别为61.9%、57.1%、71.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64、4.560、4.551,P<0.05)。

    结论

    与传统腹部带蒂皮瓣相比,采用改良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严重烧创伤创面,皮瓣可以提前断蒂,并同时行分指术。断蒂后皮瓣成活率高,手部创面愈合时间短,手术次数少,皮瓣感觉不受影响,且患者对供受区外观更满意,手功能恢复更好。

  • 15.
    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编写组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4): 277-2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4.001
    摘要 (116) HTML (18) PDF (2765 KB) (62)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烧伤类型,目前多种敷料、外用药物等均可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其中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以及增强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等,协同作用于创面愈合过程。虽然生长因子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随着新的生长因子种类和剂型的出现,相关争议也较为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生长因子并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烧伤创面治疗,是临床应用中的难题。该文汇集了烧伤及相关领域专家在生长因子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使用种类、应用范围、使用时机以及瘢痕防治等方面达成的共识,旨在为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 16.
    巨噬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洲龙, 张金丽, 周日兴, 于昊, 张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71-27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14
    摘要 (237) HTML (15) PDF (1048 KB) (37)

    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MMT)是指在特定的炎症或损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转分化的病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MMT是纤维化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其调控涉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本文综述了MMT在肾、心脏、肺等器官纤维化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以期为纤维化疾病的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 17.
    放射性肺纤维化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谌莉, 冉永红, 傅仕艳, 李文润, 冉新泽, 郝玉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65-27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13
    摘要 (93) HTML (2) PDF (1062 KB) (9)

    放射性肺纤维化(RIPF)是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的参与。该过程始于放射线对肺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并引发局部炎症。受损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吸引免疫细胞入侵,加重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下,过度合成胶原蛋白,促进纤维化进程。此外,受损细胞释放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分子,启动信号转导途径,激活下游TGF-β/Smad3、PI3K/Akt、MAPK和NF-κB等通路,调控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纤维化发生发展。深入了解RIPF的分子机制,能够为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 18.
    创面微环境温度对慢性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纯旭, 张玥, 匡英杰, 刘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60-26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12
    摘要 (89) HTML (5) PDF (1072 KB) (18)

    慢性创面的微环境存在多种异常情况,其中温度异常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慢性创面由于血运和供氧受损,通常呈现低温状态,但在感染、炎症反应等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的现象。系统研究各类慢性创面的温度特征,对实现慢性创面的早期预警、评估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通过研究温度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探索温度调节策略,可为不同病理阶段的慢性创面提供个体化治疗依据,提供促进组织修复的新思路。

  • 19.
    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张泽瑾, 李大伟, 李於聪, 刘兆兴, 申传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54-25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11
    摘要 (101) HTML (13) PDF (1112 KB) (37)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液体管理是抗休克治疗的基石。及时充分的液体复苏,对预防烧伤休克的发生、改善全身循环灌注和减轻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后续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救治成功率。该文就近几年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剂量、成分、途径及相关监测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烧伤休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20.
    光动力治疗在创面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文池, 沈拓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48-25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10
    摘要 (88) HTML (4) PDF (1063 KB) (12)

    抗生素滥用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创面治疗失败,开发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降低感染相关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新型的创面修复方法,通过使用光敏剂并结合特定光源照射组织,产生自由基或活性氧,从而诱导细胞死亡。PDT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伤口愈合,包括杀灭细菌、减轻炎症、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提高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基于这些作用机制,PDT在促进创面愈合和组织重塑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该文主要总结了光动力治疗的基本构成及其在烧伤创面、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瘢痕创面及其他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 2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在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贾昊, 刘兆兴, 李大伟, 李培真, 张泽瑾, 刘力维, 申传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41-24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9
    摘要 (59) HTML (2) PDF (12619 KB) (4)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

    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烧伤即刻复苏组、烧伤延迟复苏组和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每组8只。以大鼠背部98 ℃水浴12 s 制备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模型;假伤组大鼠背部浸于37 ℃温水中12 s 模拟烧伤。烧伤即刻复苏组于伤后即刻、烧伤延迟复苏组及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于伤后6 h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液(4 ml·kg-1·1%TBSA-1)模拟伤后即刻复苏和延迟复苏;假伤组不进行液体复苏。各组于伤后24 h采集下腔静脉血及肝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伤后血清HMGB1蛋白含量,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分析肝组织HMGB1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 B 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和Bcl-2 相关X蛋白(Bax)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

    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烧伤即刻复苏组血清和肝组织中HMGB1含量以及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烧伤即刻复苏组比较,烧伤延迟复苏组血清和肝组织中HMGB1含量以及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与烧伤延迟复苏组比较,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血清和肝组织中HMGB1含量以及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伤后24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形态正常,排列规则,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烧伤即刻复苏组大鼠肝脏组织轻微损伤,肝小叶结构基本保持完整,肝细胞呈现轻度水肿或细胞质肿胀,未见明显的坏死或炎症反应;烧伤延迟复苏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紊乱,伴有弥漫性的脂肪变性和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较规则,可见散在的脂肪变性,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烧伤延迟复苏组比较,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肝组织损伤评分及肝组织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TGF-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烧伤延迟复苏组比较,烧伤延迟复苏+HMGB1中和抗体组肝组织中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09),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降低(P=0.021)。

    结论

    HMGB1介导了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的肝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 22.
    衰弱指数与腰椎术后并发症关系的荟萃分析
    韩冰, 毕宇彤, 何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33-24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8
    摘要 (88) HTML (8) PDF (3060 KB) (21)

    目的

    探讨衰弱指数(FI)与腰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FI与腰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1月1日。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8.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本文共纳入14 项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衰弱患者腰椎术后有较高风险发生任意并发症(OR=1.67,95% CI:1.38~2.01,P<0.001)、死亡(OR=9.33,95%CI:1.41~61.71,P<0.001)、肺部并发症(OR=3.09,95%CI:2.36~4.05,P=0.341)、泌尿系统并发症(OR=1.74,95%CI:1.08~2.83,P=0.044)、心脏并发症(OR=2.99,95%CI:2.36~3.80,P=0.941)、脑血管疾病(OR=2.94,95%CI:2.12~4.07,P=0.983)、败血症(OR=1.92,95%CI:1.61~2.29,P=0.473)、手术部位感染(OR=1.51,95%CI:1.29~1.76,P=0.741)、术后输血(OR=1.36,95%CI:1.17~1.59,P=0.289)、再次入院(OR=1.59,95%CI:1.23~2.06,P=0.284)以及再次手术(OR=1.36,95%CI:1.07~1.73,P=0.294),但术前衰弱与术后胃肠道并发症(OR=0.86,95%CI:0.55~1.37,P=0.396)、谵妄(OR=1.33,95%CI:0.93~1.91,P=0.480)、深静脉血栓(OR=1.10,95%CI:0.89~1.36,P=0.915)的发生统计学上无显著关联。

    结论

    衰弱患者腰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高于非衰弱患者,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接受腰椎手术的患者进行衰弱筛查并尽早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23.
    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镜术后居家康复锻炼方案的应用效果与依从性分析
    王晶晶, 王辉, 李阿漫, 曾峥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27-23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7
    摘要 (60) HTML (4) PDF (1237 KB) (2)

    目的

    观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关节镜术后实施肩关节居家康复锻炼方案的疼痛水平、生活质量和依从性分析。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SIS患者68例,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讨论构建肩关节居家康复锻炼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通过术前和术后6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以及锻炼依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

    术后按照完成训练方案后肩关节恢复的达标情况(基于CMS达标标准),分为达标组(31例)和未达标组(37例),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VAS、术前CMS评分方面,达标组与未达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结果显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的VAS颈和VAS肩均有降低。6周后达标组CMS(74.19±9.55)分与未达标组(39.00±12.55)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达标组较未达标组CMS提升更明显(P<0.05)。依从性上达标组每周锻炼5~6次的患者数量居多。

    结论

    肩关节镜术后居家康复锻炼方案可以降低患者的颈部及肩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康复效果。

  • 24.
    大面积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及维护策略的构建
    余婷, 戴昕吭, 王园, 李雅鑫, 冯苹, 何俊生, 肖仕初, 伍国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20-22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6
    摘要 (70) HTML (6) PDF (1298 KB) (17)

    目的

    构建大面积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及维护策略,为提高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护理的规范性及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及头脑风暴,初步构建大面积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及维护策略专家函询问卷,经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3~0.93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0、0.351(P<0.01),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构建大面积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及维护策略,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

    结论

    大面积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及维护策略构建方法科学合理,指标内容专科性及实用性较强,有利于提高烧伤创面动静脉置管护理的规范性及质量。

  • 25.
    采用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刘江涛, 潘锦燊, 王一勇, 林奕锋, 黄书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12-21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5
    摘要 (75) HTML (7) PDF (17628 KB) (24)

    目的

    观察带蒂穿支皮瓣在手部及足踝部肌腱或骨质等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0 年5 月至2023 年4 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及足踝部肌腱或骨质外露创面患者47 例,其中男29 例、女18 例,年龄25~68 岁。创面位于手部20 例(其中3 例各存在2 处手部肌腱外露创面),创面位于足踝部27 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2.0 cm~12.0 cm×6.0 cm。采用带蒂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2.5 cm~13.0 cm×6.5 cm。其中采用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2例,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2例,第一跖底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皮瓣供区经缝合或皮片移植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合并骨折患者观察是否出现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观察术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功能;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踝部功能。

    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共采用50个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5个皮瓣完全成活;2个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1个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回流欠佳,出现浅表组织坏死,后期经换药愈合;1个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个第一跖底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再次经邻位皮瓣转移修复治愈。18个供区直接拉拢缝合,32个供区行皮片移植修复,均一期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色泽接近周围皮肤,无明显臃肿,仅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再次入院行皮瓣修薄术,供区瘢痕增生不明显。手部功能评定优14例、良6例,足踝部功能评定优21例、良6例。合并骨折患者未出现骨不连或骨髓炎等并发症。

    结论

    采用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具有设计灵活、皮瓣组织利用率高、质地与受区相近、术区在同一视野等优点,且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 26.
    个性化腹部带蒂薄皮瓣在修复手部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效果
    黄书润, 苏惠强, 刘江涛, 黄灿, 陈蓝, 陆丽萍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206-21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4
    摘要 (105) HTML (11) PDF (17399 KB) (79)

    目的

    探讨采用个性化腹部带蒂薄皮瓣修复手部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严重损伤患者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8~66(35.25±16.23)岁。根据手部创面位置、形状、面积及腹部供瓣区情况,设计个性化腹部带蒂薄皮瓣(共199个)修复创面。其中采用不同形状皮瓣修复74例,采用皮瓣穿洞成为改良双蒂皮瓣修复6例,采用分段结扎缩窄腹部延迟皮瓣蒂部法修复5例。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断蒂时间及手术次数、供瓣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和质地,末次随访观察皮瓣两点辨别觉、手外观和功能恢复及供受区瘢痕情况。

    结果

    术后199个皮瓣均存活。采用不同形状皮瓣修复患者皮瓣平均断蒂时间为术后13.8 d,手术次数均为2次,供瓣区直接缝合60例(81.08%),部分缝合联合植皮14例,均一期愈合;采用改良双蒂皮瓣修复患者皮瓣平均断蒂时间为术后15.5 d,手术次数2~4次,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植皮4例,均愈合良好;采用分段结扎缩窄腹部延迟皮瓣蒂部法修复患者皮瓣平均断蒂时间为术后17.0 d,手术次数3~4次,供瓣区均部分缝合,残余小创面植皮。随访6个月~6年,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韧,5例皮瓣略臃肿,行修薄术。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4 mm,手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7.65%,供受区瘢痕较轻。

    结论

    个性化设计腹部带蒂薄皮瓣,包括形状多样、皮瓣穿洞成为改良双蒂、分段结扎缩窄蒂部行早期断蒂等方法,皮瓣存活率高,疗程短,手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供瓣区损伤小,是修复手部复杂创面的有效方法。

  • 27.
    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李培真, 刘海亮, 李大伟, 贾昊, 张泽瑾, 刘力维, 申传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199-20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3
    摘要 (115) HTML (12) PDF (1922 KB) (37)

    目的

    分析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相关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收治的烧伤面积≥30%总体表面积(TBSA)的337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随机种子1222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烧伤后发生早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共121例(35.91%)患者发生早期AKI。体重及Ⅲ度以上烧伤面积大、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送达医院时间长、入院48 h内血糖和白细胞计数高是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个变量建立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AKI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验证集列线图AUC值分别为0.828(95%CI:0.770~0.886)、0.826(95%CI:0.743~0.909),校准曲线P值分别为0.787、0.125,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DCA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总体净收益。

    结论

    基于体重、Ⅲ度以上烧伤面积、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伤后送达医院时间、入院48 h内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分,可用于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早期AKI的预测。

  • 28.
    烧烫伤创面深度评估模型HFNet 的构建及测试效果
    张克诚, 王瑞, 易磊, 周增丁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192-19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2
    摘要 (114) HTML (9) PDF (5839 KB) (33)

    目的

    构建全局-局部特征分层融合图像分类网络模型,以提升烧烫伤创面深度评估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方法

    收集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门急诊烧烫伤患者创面图像共619张,由2名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烧伤科医师使用图像标注工具LabelMe对图像进行独立标注,并与科室其他医师进行交叉验证。按7∶2∶1的比例将图像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并对训练集进行数据扩充,共得到2 598张训练集图像。设计并构建全局-局部特征分层融合网络HFNet进行预训练,学习图像的基础特征后迁移到已收集的烧烫伤图像分类数据集,通过参数优化提升分类精度。将HFNet模型的查准率、召回率、F1指数和推理时间与ConvNeXt、Swin-Transformer、UniFormer、BiFormer模型进行对比,评估其性能。

    结果

    经测试,HFNet模型在Ⅰ度、Ⅱ度、Ⅲ度烧烫伤创面分类任务中的查准率分别为93.53%、94.08%和86.52%,均值为91.63%;召回率分别为91.99%、89.89%和92.71%,均值为91.69%;F1指数分别为93.56%、90.96%和90.46%,均值为91.66%;平均精度分别为92.75%、91.94%和89.51%,平均精度均值为91.40%。混淆矩阵显示,HFNet模型在Ⅰ度、Ⅱ度、Ⅲ度烧烫伤创面分类任务中的准确度分别为90%、92%和93%。与BiFormer等其他模型相比,HFNet模型查准率较高,推理速度中等,整体上在准确性与推理效率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

    结论

    HFNet模型应用于烧烫伤创面深度评估能提高其准确性和诊断效率,可为烧伤专科医师快速判断烧烫伤严重程度提供精准的分类信息;同时能够积累大量高质量的烧烫伤创面分类数据,为后续优化模型提供支持。

  • 29.
    老年女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同层面椎旁肌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吴文凯, 段芳芳, 王玲, 杨桂鹤, 李楚齐, 郎昭, 肖斌, 何达, 刘亚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3): 185-19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3.001
    摘要 (145) HTML (20) PDF (1975 KB) (60)

    目的

    评估老年女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同层面椎旁肌横截面积、肌肉密度和肌肉脂肪比例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老年女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术前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中测量胸腰段脊柱后凸角度(TL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和骨盆倾斜角(PT),在腰椎MRI中评估椎间盘退变和椎管狭窄程度,在腰椎定量CT扫描(QCT)中测量T12、L3、L5水平椎旁肌面积(PSMA),肌肉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比例(FF)。使用Spearme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层面椎旁肌肉参数与脊柱骨盆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女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患者平均年龄67.50±4.72岁。相关性分析显示,T12、L3、L5层面PSMA、肌肉密度和L5层面椎旁肌FF与LL和SS相关(P<0.05)。校正相关协变量后,T12层面PSMA与LL和SS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740、0.529,P<0.05),L3和L5层面PSMD与LL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608、0.494,P<0.05)。

    结论

    老年女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旁肌横截面积、肌肉密度和脂肪比例与脊柱骨盆角度有关。其中T12层面椎旁肌横截面积下降是LL和SS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而L3和L5层面椎旁肌密度下降是LL变小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疗中应关注胸腰段椎旁肌肉量减少患者的潜在矢状面失平衡风险,在早期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保守治疗中应强调下腰椎椎旁肌和胸椎后伸肌的运动锻炼,以预防或减缓腰椎曲度退变和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

  • 30.
    贫铀对线粒体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黄凤, 李文润, 冉永红, 谌莉, 刘泓伽, 王秋池, 郝玉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 20 (02): 179-1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5.02.017
    摘要 (60) HTML (3) PDF (1289 KB) (3)

    贫铀(DU)是天然铀加工处理后的副产物,主要是提取高浓度铀后剩余的铀材料,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和民事活动中。 DU 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多个器官系统(如肾脏、肺、骨骼、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线粒体是DU 作用的敏感靶标,DU 的积累会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受损、膜通透性和电位的改变、氧化应激和钙离子紊乱。 本文阐述了DU 的线粒体毒性及其潜在机制,旨在为DU 中毒的机制研究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