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868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和蔗糖八硫酸盐敷料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进展
    杨丽, 李文颖, 田园, 周林熙, 王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71-27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5
    摘要 (10) HTML (0) PDF (966 KB) (1)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慢性创面中的典型代表,帮助实现DFU的完全愈合一直是医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针对DFU创面的局部治疗,促进其愈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不同功效、不同成分的伤口敷料也纷纷出现在临床应用中。通过介绍常见类型现代敷料的特性,重点介绍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TLC-Ag)和蔗糖八硫酸盐敷料(TLC-NOSF)的最新研究及在DFU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认为这两种新型复合型敷料在DFU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应用价值,为改善DFU不良结局提供了更多可能。

  • 2.
    影像学技术在淋巴水肿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唐泽耀, 邓呈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66-27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4
    摘要 (15) HTML (0) PDF (971 KB) (1)

    淋巴水肿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或淋巴回流障碍所引发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早期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综述用于淋巴水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总结其各自在淋巴水肿诊断和治疗中的不同特点。目前在成像方式选择、分期系统等方面,临床应用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本综述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达到准确诊断和选择最佳诊疗方案的目的。

  • 3.
    闭合性跟腱断裂微创术后腓肠神经损伤异体神经移植治疗2例
    魏绮珮, 薛云皓, 杨辰, 刘畅, 陈山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62-26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3
    摘要 (9) HTML (0) PDF (1482 KB) (1)

    患者1,女,50岁。因运动致左足跟腱断裂,伤后行微创修复手术。自诉麻醉恢复后即出现左踝跟腱止点近端外侧皮肤切口区刺痛、左足背外侧感觉丧失,且在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负重时出现足部疼痛。保守治疗观察7个月后,患者的局部神经刺激症状未缓解,步行时疼痛明显,自觉无法耐受,影响生活质量。查体结果显示,患者小腿远端后外侧原手术切口瘢痕处Tinel征阳性(图1A)。跟腱外侧皮肤麻木伴刺痛,疼痛程度中度,足背外侧痛温感觉丧失(图1B)。因疼痛无法完成单足提踵及下蹲动作,明显跛行负重行走时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4分,美国足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70分,足部功能指数(foot function index,FFI)评分49分。超声结果提示:腓肠神经于伤口水平局段显示不清,考虑医源性损伤。

  • 4.
    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园, 余婷, 戴昕吭, 承雨, 李雅鑫, 伍国胜, 冯苹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55-26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2
    摘要 (8) HTML (0) PDF (837 KB) (1)
    目的

    构建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护理操作和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基于课题组前期以循证为基础的吸入性损伤气道管理证据总结和专家共识,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初步构建函询问卷,应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优序图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一致性检验。

    结果

    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57、0.93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7、0.317,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构建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102个三级指标。

    结论

    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科学合理,指标内容专科性、实用性强,为有效评价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 5.
    矩形钢丝环扎联合8字钢丝张力带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对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早中期疗效比较
    向锋, 张锡平, 陈侠甫, 戴涛, 李艳军, 文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51-25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1
    摘要 (4) HTML (0) PDF (1306 KB) (1)
    目的

    对比研究矩形钢丝环扎联合8字钢丝张力带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骨折的早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8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15例行矩形钢丝环扎联合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为观察组),13例行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刺激率及术后18个月随访时膝关节疗效评定(采用Lysholm标准)。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8个月随访时膝关节疗效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短,内固定刺激率更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髌骨骨折采取矩形钢丝环扎加8字钢丝张力带可取得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相同的预后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更短,可以更好避免内固定刺激发生,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6.
    骨性锤状指伸直支具固定与阻挡克氏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卢飞旗, 袁野, 李成利, 段古满, 邓玖征, 朱剑津, 何大炜, 潘勇卫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45-25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10
    摘要 (12) HTML (0) PDF (1403 KB) (2)
    目的

    伴关节脱位的骨性锤状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分析伸直支具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疗效,并与同期采用石黑法固定的患者相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9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支具治疗的19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导致骨性锤状指患者资料,收集同期采用石黑法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资料,对比两组骨折和关节复位情况、患指关节主动屈伸角度、患/健侧活动度占比、Dargan功能评定、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支具固定组患指远指间关节(DIPJ)伸直欠缺角度0 °~15 °(4.68±5.00)°,手术组为0 °~12 °(3.14±4.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支具固定组主动屈曲角度38 °~60 °(50.42±6.73)°,手术组为35 °~62 °(48.38±7.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患/健侧活动度占比支具固定组为(0.74±0.14),手术组为(0.76±0.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Dargan功能评价手术组优17例,良12例。支具固定组:优10例,良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支具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47.3%,手术组为4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性锤状指支具固定与手术治疗短期疗效相当,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手术治疗并发症一旦发生,多较严重,且可能为永久性;支具固定需要关注患者的依从性,才能取得较好结果。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选择恰当的患者,有其治疗价值。

  • 7.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
    苏永涛, 王春雷, 徐广琪, 关中正, 焦伟, 隋颖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38-24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9
    摘要 (9) HTML (0) PDF (2155 KB) (1)
    目的

    评价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5日至2023年4月30日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与整形外科及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接受综合基础治疗的26例Wagner分级为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按照是否使用富血小板血浆随机分为胫骨骨膜牵张组(对照组)和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PRP组(观察组),每组1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常规清创换药,观察组为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常规清创换药联合PRP治疗。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的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ABI)、创面面积、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Bates Jensen创面评分(BWAT)、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DSQL)、治疗后6周的创面愈合率、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评估患肢血运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指端氧饱和度、足温、ABI、创面面积、NRS评分、BWAT评分、DSQ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创面面积、NRS评分、BWAT评分、DSQ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治疗后6周,两组下肢CTA均可见下肢远端小血管和牵张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部分血管向远端延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创面愈合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疗法能够更好地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8.
    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在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邱加崇, 余继超, 刘冰峰, 范晓鹏, 卫家民, 袁晓燕, 苏丽梅, 刘旭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31-23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8
    摘要 (5) HTML (0) PDF (2431 KB) (1)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在深度创面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择东莞市厚街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4例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1~86(47.7±10.7)岁。烧冻伤6例,挫擦及抓伤3例,静脉曲张溃疡2例,糖尿病足2例,车祸毁损伤1例。所有患者经彻底清创后,行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观察创面愈合及有无复发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4例患者移植微型皮柱成活并扩展融合,创面愈合,住院时间为6~51(22.3±9.9)d,创面愈合时间为12~42(22.2±6.7)d, VSS总分为1~4(2.8±0.7)分,色泽与正常皮肤相近,厚度正常,充血情况不明显,质地柔软,无新增供区损伤、瘢痕挛缩及功能受损。

    结论

    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可有效修复深度创面,无复发,无新增供区损伤,为深度创面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 9.
    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的比较分析
    卢玉祥, 任尊, 蔡伟杰, 卢玉, 吴恒, 徐峥宇, 韩培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23-23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7
    摘要 (5) HTML (0) PDF (2178 KB) (1)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纳排标准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皮瓣手术患者资料,共221例。根据皮瓣供区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皮瓣供区皮肤缺损范围为11~240 cm2,应用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修复;对照组106例,供区范围11~243 cm2,应用中厚皮片修复供区皮肤缺损。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移植皮片存活率、供皮区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供区周围上下肢关节功能[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评分],并应用SPSS、GraphPad Prism 9软件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的皮片存活率稍高于中厚皮片移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和93.4%,P>0.05)、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00(16.00,20.00)d和17.50(16.00,20.00)d]及患者满意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得分分别为5.00(4.00,6.00)及5.00(4.00,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无论是受皮区还是供皮区的瘢痕程度均优于中厚皮片组[(受皮区VSS评分分别为4.00(3.00,5.00)和5.00(4.00,6.00),Z=-3.647,P<0.01;供皮区VSS评分分别为2.00(1.00,3.00)和4.00(3.00,4.25),Z=-8.859,P<0.01)]。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的相邻关节功能明显优于中厚皮片组[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41.50(40.00,47.00)和49.00(45.25,54.00),Z=-4.961,P<0.01;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91.00(87.00,93.50)和82.00(78.00,86.25),Z=-7.857,P<0.01]。

    结论

    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是修复皮瓣供区良好的方法,可以给供区,特别是腱膜上提供良好的组织覆盖,在避免瘢痕挛缩同时确保了肌腱组织的有效滑动,有利于相邻关节功能的恢复。

  • 10.
    采用不同方法联合放射治疗修复薄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向军, 于丽, 王星, 梁俊青, 吴迪, 李志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15-22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6
    摘要 (14) HTML (0) PDF (1434 KB) (4)
    目的

    对比不同方法联合放射治疗(RT)修复薄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接诊的38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64个瘢痕疙瘩)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烧伤整形科接诊的16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35个瘢痕疙瘩),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RT组(n=18)、手术联合放射治疗(SCR)组(n=19)、CO2点阵激光联合放射治疗(LCR)组(n=17),3组患者的瘢痕疙瘩数量分别为34、33、32个。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及患者和观测者双向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瘢痕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价满意度,线上问卷评价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记录治疗相关指标。

    结果

    RT组、SCR组及LCR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RT组治疗后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相较于治疗后6个月有所升高,SCR组和LCR组治疗后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相较于治疗后6个月均下降。其中治疗后12个月时,LCR组POSAS总分和VSS评分最低,SCR组次之,RT组最高。SCR组和LCR组有效率与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4,P<0.01),SCR组与L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有效率为27.78%,SCR组有效率为78.95%,LCR组有效率为94.12%。SCR组和LCR组满意度与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P<0.01),SCR组与L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满意度为52.94%,SCR组为84.21%,LCR组为94.12%。RT组治疗12个月后复发率为72.22%,SCR组复发率为21.05%,LCR组复发率为5.88%,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P<0.01)。

    结论

    LCR有操作简便高效、便于护理、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尤其适用于多发性或较大面积的薄型瘢痕疙瘩、有明显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单纯的RT主要用来改善疼痛、瘙痒等主观症状,SCR更适合孤立或数量较少的中、大型瘢痕疙瘩的治疗,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 11.
    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吲哚菁绿造影应用于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效果观察
    刘建科, 夏林曦, 周煦川, 马戈甲, 王文飞, 秦傲霜, 苏学峰, 刘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08-21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5
    摘要 (15) HTML (0) PDF (1615 KB) (1)
    目的

    探讨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吲哚菁绿(ICG)造影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术前淋巴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行LVA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患者53例。根据术前淋巴管定位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术前淋巴管定位采用传统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研究组采用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ICG造影。比较两组患者亚甲蓝内染色结果、寻找淋巴管时间、手术时间、每切口吻合淋巴管数、淋巴管外蓝色污染及表皮溃疡情况;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ELI)及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和健康问卷(Lymph-ICF-LL)。

    结果

    研究组寻找淋巴管时间[14(8,22)min]及手术时间[(185.93±33.43)min]均较对照组[20(13,30)min、(217.00±59.19)min]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92,P<0.001;t=2.404,P=0.020)。研究组亚甲蓝内染色成功率(65.52%)高于对照组(46.88%),淋巴管外蓝色污染比例(4.31%)低于对照组(1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5.761,P=0.006、0.016)。两组每切口吻合淋巴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7,P=0.079)。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LELI较术前明显下降(F=112.889、136.113,P<0.001),同时Lymph-ICF-LL评分也较术前降低(F=71.956、113.342, P<0.001),患者预后改善。

    结论

    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ICG造影应用于LVA术前淋巴管定位,可使亚甲蓝染色淋巴管更精准,缩短寻找淋巴管时间及手术时间。

  • 12.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预防性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中的应用
    蒙燕, 唐如冰, 蒋奕, 陆华, 苏玉兰, 张琼, 何英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204-20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4
    摘要 (13) HTML (0) PDF (797 KB) (1)
    目的

    观察多学科协作模式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同期预防性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行ALND同期预防性LVA乳腺癌患者17例,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实施术前多学科会诊、辅助患者决策、术后康复指导、"互联网+"管理的医疗模式。对患者上肢周径实施监测,并采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结果

    随访9.60~19.30(12.74±2.51)个月。术前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03, 0.88)cm,末次随访时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13, 1.00)cm,17例患者行ALND术后均未出现肢体淋巴水肿,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为(15.40±2.37)分,心理领域得分为(16.64±2.19)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14.80±2.66)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5.43±2.12)分,心理领域得分最高。

    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实施预防性LVA,可增加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参与度,减少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13.
    采用综合消肿疗法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
    王季, 王淑婷, 肖聪慧, 廖鑫, 严鹭慧, 徐姗姗, 邓呈亮, 王玉龙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198-20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3
    摘要 (13) HTML (0) PDF (803 KB) (1)
    目的

    比较综合消肿治疗(CDT)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与单纯CDT对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33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根据是否行LVA分为CDT联合LVA组及CDT组,其中CDT联合LVA组12例,CDT组21例。CDT组采用标准CDT治疗,CDT联合LVA组在CDT的基础上,采用LV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6个月患肢周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QLQ-C30)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患肢周径、VAS评分及QLQ-C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患肢肿胀、疼痛及生活质量。CDT联合LVA组与CDT组比较,患肢踝部[(3.00±1.49)cm vs (1.35±1.08)cm]、髌骨下缘下10 cm[(2.87±1.51)cm vs (1.64±1.25)cm ]、膝中[(3.50±2.44) cm vs (1.34±1.27)cm]、髌骨上缘上10 cm[ (3.87±1.94) cm vs (1.67±1.17)cm ]周径,VAS评分[(4(3,5)分vs 3(2,4)分]及QLQ-C30评分[(11.50±4.40)分vs (7.43±2.42)分]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联合LVA组较CDT组改善更明显。随访6个月,CDT联合LVA组患肢踝部、髌骨下缘下10 cm、膝中、髌骨上缘上10 cm处周径相较于治疗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相较于治疗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T联合LVA能较大程度改善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CDT,且短中期疗效较佳。

  • 14.
    规范化综合消肿治疗在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效果
    周煦川, 马戈甲, 苏学峰, 王文飞, 秦傲霜, 刘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192-19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2
    摘要 (6) HTML (0) PDF (1438 KB) (1)
    目的

    探讨规范化综合消肿治疗(CDT)对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门诊就诊的23例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规范化CDT治疗并随访12个月。采用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ELI)评估患肢肿胀严重程度,采用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与健康问卷(Lymph-ICF-LL)评估患者主观肢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主观肢体症状与LELI之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患者LELI分别为229.94±13.22、213.13±16.68和207.60±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6, P=0.001),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肢体积逐渐减小。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患者Lymph-ICF-LL肢体症状得分分别为(23.12±6.16)分、(17.43±7.39)分和(14.30±8.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26,P=0.001),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者肢体症状减轻;Lymph-ICF-LL心理症状得分分别为(18.83±10.51)分、(17.09±10.66)分和(14.57±7.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5,P=0.136),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者心理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主观肢体症状中紧绷感与LELI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22, P=0.011);麻木感与LELI之间呈低度正相关(r=0.447, P=0.032);肿胀感、沉重感、疼痛感与LELI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202、0.374、0.255,P=0.356、0.079、0.240)。

    结论

    规范化CDT作为一种将干预措施和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的淋巴水肿保守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肢肿胀,减轻肢体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

  • 15.
    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的外科整合治疗
    邓呈亮, 陈君哲, 章一新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3): 185-19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3.001
    摘要 (21) HTML (0) PDF (1035 KB) (1)

    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外科治疗作为肢体淋巴水肿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现状,阐述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各种外科治疗方式的特点及适应证,以期为外科整合治疗在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16.
    YA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瘢痕疙瘩发生中的作用
    苏湘鹏, 王晓, 张基勋, 王超, 董欣欣, 祁永军, 刘振中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80-18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6
    摘要 (18) HTML (0) PDF (992 KB) (2)

    瘢痕疙瘩主要是由于皮肤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纤维化,打破了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使细胞外胶原过度沉积而形成。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方式以包含手术切除、局部注射、激光、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为主,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探究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Hippo通路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的重要通路之一。Hippo通路下游转录调节因子YA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同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本文对瘢痕疙瘩发生过程中Hippo通路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17.
    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与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刘高雨, 罗鹏, 史春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76-179.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5
    摘要 (15) HTML (0) PDF (998 KB) (1)

    皮肤创面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其修复结局包括再生性修复和纤维化修复。纤维化修复作为成体组织器官最主要的修复形式,不仅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美观和身心健康,还加重了医疗经济负担。在创面修复中,如何抑制纤维化修复和促进再生性修复,进一步保持受伤皮肤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一直是难题。近年来,干细胞和重编程技术的发展为再生领域带来了概念性的革新。其中,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为难愈性创面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本文将概述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并重点综述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18.
    基于深度学习的皮肤烧烫伤创面图像分割与分类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王瑞, 张嘉炜, 张克诚, 周增丁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72-17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4
    摘要 (16) HTML (0) PDF (994 KB) (2)

    烧烫伤是常见的皮肤受损致伤原因,需高度重视。既往依靠烧伤专科医师临床经验判断,较难准确评估不同创面深浅等情况,由于光线、创面污秽等原因可能导致评估出现偏差。近年来,基于高级编程语言的深度学习在烧烫伤创面精准评估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本文通过回顾近几年不同研究人员将深度学习用于烧烫伤创面自动化诊断的研究进展,聚焦于创面图像分割、分类和检测三个关键方向,对不同深度学习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探讨深度学习在患者烧烫伤创面自动化诊断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19.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时机及效果的研究进展
    黄洁, 赵丹, 韩冰, 刘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68-171.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3
    摘要 (17) HTML (0) PDF (997 KB) (1)

    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选择手术治疗,但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大大增加。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腰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学者接受并研究。对术后早期下地的概念及国内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时机及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外科实施腰椎术后患者早期下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20.
    血友病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一例
    张文琦, 王功腾, 张业勇, 张镇斌, 李广兴, 李树锋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65-167.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2
    摘要 (361) HTML (0) PDF (1748 KB) (4)

    患者男,35岁,因"右膝活动受限10余年,加重伴疼痛4年"入院。乙(B)型血友病,左踝部屈曲畸形30余年,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Caprini评分:5分(高危)。查体:左膝部活动度15 °~100 °;右膝部活动度0 °~90 °;双下肢过伸及过屈试验(+);左足踝活动受限,处于跖屈僵直位,不能伸直,无触痛;皮肤散在红色斑点,无麻木,无肿胀,无压痛、放射痛。双下肢远端血运正常。患者膝关节及踝关节严重畸形,手术指征明确。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化验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12 s,凝血酶原活动度83.9%,凝血酶原比率1.00,国际标准化比值1.0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9.6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比率4.14,凝血酶时间17.60 s,凝血酶比率0.98,纤维蛋白原2.61 g/L,D-二聚体0.64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2.50 mg/L,C反应蛋白3.85 mg/L,血沉7 mm/h。查Ⅸ因子抑制物定性为阴性,Ⅸ因子水平为1.8%。影像学检查示:双膝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左侧重)(图1)。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术前1 h静脉滴注7500 IU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术后1~3 d静脉滴注2100 IU凝血酶原复合物。术前查Ⅸ因子水平为100%,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4级)+左踝关节融合术(3级)+左跟腱延长术(2级),手术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术后第2天复查影像示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状态(图2)。查Ⅸ因子水平为72%。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咳嗽症状,痰中带血丝,查Ⅸ因子水平为61%,请呼吸科会诊,呼吸科诊断为肺炎并咯血,建议继续给予止血药物和抗感染治疗,治疗效果可。患者术后2周,咳嗽咳血症状用药后并未明显好转,查Ⅸ因子抗体水平为34.1%,遂请呼吸科会诊,怀疑肺炎转入呼吸科进行治疗。患者转入后查化验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12.7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8.30 s,活化部分凝血酶比率1.82 s,纤维蛋白原4.42 g/L,D-二聚体43.09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09.56 mg/L。患者夜间下床时突发胸闷、憋喘、伴大汗淋漓,心电监护示血氧饱和度为83%,遂给予鼻导管吸氧并急查血细胞分析、凝血常规、心梗三联、电解质、B型尿钠肽测定、床旁心电图、床旁心脏超声。床旁心电超声示LVEF:64%,肺动脉压为42 mmHg。化验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12.60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0.2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比率1.87,纤维蛋白原3.75 g/L,D-二聚体95.32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46.67 mg/L,其余化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氧饱和度升至88%后改为经鼻高氧流量氧疗(吸氧浓度为70%,流量为40 L/min),血氧饱和度升至95%,血压112/83 mmHg,给予葡萄糖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后,患者较前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高流量吸氧仍处于憋喘状态,咳嗽、咳痰,无咳血。查超声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图3~7)。急请血液内科、血管外科会诊,怀疑肺栓塞,建议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致死性肺栓塞,遂转至血管外科治疗,诊断为"肺栓塞、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介入科局麻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肺动脉插管溶栓术(即刻溶栓)。术中分别行双侧肺动脉造影示:右肺动脉显影良好(图8A),左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可见明显充盈缺损(图8B),考虑肺栓塞。注入30万U尿激酶。术后给予利伐沙班、尿激酶等抗凝、溶栓、祛聚药物治疗,患者症状较前改善。术后查化验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14.40 s,凝血酶原活动度65.00%,凝血酶原比率1.20,国际标准化比值1.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5.4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比率2.09,D-二聚体20.91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9.58 mg/L。指标较前明显好转,患者病情稳定,继续给予消炎、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减轻,未诉有明显胸闷、气短,要求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应用凝血因子3000 U,每周3次静滴。

  • 21.
    儿童烧伤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刘芳, 黄纯渊, 王凤林, 马轶美, 汤焘, 侯文佳, 刘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59-164.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11
    摘要 (28) HTML (2) PDF (803 KB) (5)
    目的

    总结儿童烧伤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New Zealand Guidelines Group、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Database、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医脉通、梅斯医学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烧伤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管理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推荐实践、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从中提取证据并进行评价,总结最佳证据。

    结果

    纳入文献15篇,包括指南3篇、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6篇,从疼痛多维度评估与识别,非药物管理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社会干预,健康教育,建立多学科团队,换药操作技术方面总结出31条最佳证据。

    结论

    从8个方面总结出31条有关儿童烧伤创面操作性疼痛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烧伤患儿创面换药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 22.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卉, 薛宝睿, 李恭驰, 刘慧真, 雷霞, 李炳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47-15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9
    摘要 (21) HTML (0) PDF (794 KB)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LEA)的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420例T2DM患者资料,其中275例患者合并LEA,145例患者无LEA。收集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补体C1q、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型脑钠肽(BNP)等指标,分析与T2DM患者合并LEA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收集420例T2DM患者,275例合并LEA,发生率为65.5%,其余145例患者无LEA。是否合并LEA的患者比较发现,冠心病、脑梗死、D-二聚体、HGB、HbA1c、HDL-C、LDL-C、BNP可能与LEA发生有关(P<0.05),其余变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D-二聚体、HbA1c、LDL-C、BNP可能是LEA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冠心病、D-二聚体高、HbA1c高和BNP高是T2DM患者发生LE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合并冠心病、D-二聚体高、HbA1c高或BNP高是T2DM患者合并LEA的独立影响因素。

  • 23.
    穿支位置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对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初探
    高钦锋, 杨林, 黄永涛, 杨成鹏, 孙丰文, 曹阳, 刘禹城, 张岩, 程俊楠, 张韬, 巨积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41-14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8
    摘要 (15) HTML (5) PDF (2610 KB) (4)
    目的

    探讨穿支位置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对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25例患者资料,同时在同一时期内随机选择25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完全成活患者。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穿支类型、穿支距皮缘距离、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的一致性、皮瓣切取时间、皮瓣大小的差异,探索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原因。

    结果

    皮瓣部分坏死组和皮瓣完全成活组年龄、性别、穿支类型、穿支距皮缘距离、皮瓣切取时间、皮瓣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支位置设计是否与穿支深筋膜后走行一致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是否一致为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OR=38.812,P<0.001)。

    结论

    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是否一致是影响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原因。根据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及穿支位置设计皮瓣,可降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概率。

  • 24.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与康复训练治疗中年退行性内侧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比较
    韩伟峰, 王典, 陈艺丹, 曾峥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34-14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7
    摘要 (14) HTML (0) PDF (1052 KB) (3)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与康复治疗中年单纯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中年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半月板成形组(48例),康复治疗组(42例),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KOOS)、膝关节影像学评估(KL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半月板成形组与康复治疗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月板成形组术前KOOS评分[(36.61±7.14)分]与康复治疗组[(36.7±11.59)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月板成形组术后3个月KOOS评分[(64.3±14.39)分]显著高于康复治疗组[(44.65±1.66)分](P<0.05);半月板成形组术后2年KOOS评分[(71.2±14.37)分]与康复治疗组[(72.7±12.15)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膝骨关节炎进展半月板成形组(术前KL 0级3例,1级24例,2级21例;术后2年0级0例,1级12例,2级36例)显著快于康复治疗组(治疗前KL 0级4例,1级18例,2级20例;治疗后2年0级0例,1级16例,2级26例)(P<0.05)。

    结论

    相对于康复治疗方案,单纯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接受半月板成形术在早期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尤其是疼痛和日常生活能力,在中期临床随访中无显著差异,半月板成形术加速膝骨关节炎进展。与康复治疗相比,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并无明显优势,应采取谨慎态度。

  • 25.
    肩锁韧带缝线稳定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与袢钢板韧带全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黄晓文, 吕天润, 左强, 李翔, 刘久翔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27-133.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6
    摘要 (15) HTML (0) PDF (1564 KB) (1)
    目的

    对比肩锁韧带缝线稳定技术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和袢钢板韧带全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59例患者病历资料,分为缝线组和袢钢板组。缝线组31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2.3±6.9)岁;运用缝线稳定技术行肩锁韧带修复并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进行治疗。袢钢板组28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1.8±7.3)岁;运用韧带全修复理念,使用Endobutton袢钢板对喙锁韧带进行解剖学双束重建和肩锁韧带进行解剖学单束重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住院情况、并发症、复位情况、影像学参数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等指标。

    结果

    入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平均9.6)个月。缝线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上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缝线组在复位质量比较上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在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上,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缝线组在取出内固定后的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缝线、袢钢板两组在并发症和影像学参数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锁韧带缝线稳定技术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将弹性固定和刚性固定相结合,提高了肩锁关节各方向稳定性,显著降低了肩锁关节周围的应力负荷,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符合卫生经济学,建议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 26.
    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黄瑞娟, 王睿甲, 杜伟栋, 杨欢, 王宏宇, 巴特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19-126.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5
    摘要 (20) HTML (1) PDF (1247 KB) (1)
    目的

    研究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内蒙古包钢医院烧伤外科激光治疗中心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烧伤瘢痕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IPL治疗组患者采用IPL治疗3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4周,共治疗3次。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采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3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2周,共治疗6次。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IPL治疗,即首次为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满2周进行IPL治疗,交替进行,每次治疗间隔为2周,共治疗6次。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IPL治疗组患者93.3%(28/30)和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73.3%(22/30)(P<0.05)。治疗1、2、3个月时,3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1、2、3个月时VSS评分均下降(除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治疗1个月时,P<0.05),且3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瘢痕色素、血供、柔韧度、厚度及总分均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色素、血供、柔韧度、厚度及总分低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和IPL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长脉冲激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0,低于IPL治疗组(3.3%)和长脉冲激光治疗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80.0%,高于长脉冲激光治疗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IPL治疗早期烧伤瘢痕修复效果可靠,可明显改善瘢痕色泽及柔软度,提高美观度,优于单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7.
    高压电烧伤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
    鲁梦远, 赵学刚, 郝嘉文, 盖晨阳, 李聪颖, 张晶, 张庆富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13-11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4
    摘要 (21) HTML (1) PDF (2630 KB) (2)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高压电烧伤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灯盏花素的干预效果。

    方法

    本研究分为电伤实验和治疗实验两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0只雄性SD大鼠分配至电伤实验(120只)和治疗实验(50只)。将电伤实验分为电伤组(60只)和假伤组(60只),观测时相为电伤后0、8、24、48、72 h及1周,每个观测时相10只。将治疗实验分为高、中、低剂量组,电伤组和盐水组,每组10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制作电压3 kV、电击3 s的大鼠高压电烧伤模型。电伤实验大鼠按时相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治疗实验大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6 mg/kg、4 mg/kg和2 mg/kg灯盏花素,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电伤组作空白对照,治疗72 h后处死并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含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检测肝脏匀浆上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阴离子(O2-·)、总巯基(-SH)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及羟自由基(·OH)清除率。

    结果

    高压电烧伤大鼠肝组织进行性微循环障碍及炎性细胞浸润,使用灯盏花素治疗后肝损伤减轻。电伤实验中,电伤组TBIL、O2-·含量和·OH清除率与假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4、0.485、0.119, P=0.678、0.504、0.739);电伤组ALT、AST和XOD活性高于假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500、92.010、65.400, P<0.001);电伤组-SH和GSH含量低于假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90、113.500, P<0.001)。治疗实验组间相互比较,TBIL、O2-·含量和·OH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1、1.890、0.249,P=0.236、0.129、0.909);与电伤组和盐水组比较,中剂量组ALT、AST、XOD活性和-SH含量降低,GSH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压电烧伤导致大鼠肝脏组织和细胞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灯盏花素对高压电烧伤大鼠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有改善作用。

  • 28.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作用
    杨文飞, 郝嘉文, 鲁梦远, 赵学刚, 李聪颖, 盖晨阳, 张晶, 张庆富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106-112.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3
    摘要 (26) HTML (0) PDF (1530 KB) (3)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高压电烧伤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SD大鼠220只分配至假伤组(60只)、电伤组(60只)、盐水组(50只)及NAC组(50只),观测时相为伤后0 h、8 h、24 h、48 h、72 h、1周,相应观测时相点各10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以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分别为电流入口和出口,制作电压3 kV、电击3 s的大鼠高压电烧伤模型。盐水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NAC组大鼠腹腔注射10%NAC 1 mL/kg(100 mg/kg)。每组按时相采集心肌组织,检测心肌匀浆上清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电伤组大鼠心肌组织总体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均增高(均P<0.001)。电伤组SOD活性在伤后48 h高于假伤组(P=0.037),MDA水平在伤后8 h(P=0.009)、24 h(P=0.006)、48 h(P<0.001)、72 h(P<0.001)均高于假伤组,MPO水平在伤后8 h(P<0.001)、24 h(P<0.001)、48 h(P=0.002)、72 h(P=0.008)均高于假伤组。电后1周内,S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48 h达峰值;MDA先增高后降低,48 h达峰值;MPO逐渐降低。与电伤组各时相相比,盐水组及NAC组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伤组比较,电伤组0~48 h内心肌细胞之间闰盘消失,横纹模糊,细胞水肿,炎性浸润,肌束分离,间质灶性出血;48 h心肌细胞水肿及炎性浸润最明显;48 h~1周心肌组织水肿、炎症等症状逐渐减轻。与电伤组比较,盐水组和NAC组心肌损伤均无明显改善。

    结论

    高压电烧伤通过提高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导致心肌损伤。NAC对大鼠高压电烧伤后心肌组织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及伤后48 h的心肌损伤干预效果不明显。

  • 29.
    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修复方法的探讨
    杜伟力, 沈余明, 陈忠, 张慧君, 曹彤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99-105.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2
    摘要 (19) HTML (0) PDF (4025 KB) (2)
    目的

    探讨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的修复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8例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例,年龄9~61岁,平均37岁。37例致伤电压为6~35 kV,1例为380 V。电烧伤涉及2个部位5例,3个及以上部位33例。早期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全身支持治疗。涉及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坏死肺组织、坏死穿孔肠管切除。涉及肢体尤其腕部电烧伤患者,急诊腕部切开减张,血运未改善者需行静脉桥接尺桡动脉挽救肢体。再根据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采用适合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其中37例患者修复效果良好,1例患者死亡。烧伤部位涉及肢体及躯干(胸部、腹部、背部、头部)17例,只涉及四肢21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脐旁穿支皮瓣13个,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3个,岛状下斜方肌肌皮瓣4个,游离背阔肌肌皮瓣2个,带蒂背阔肌肌皮瓣7个,带蒂腹直肌肌皮瓣3个,带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1个,带蒂股前外侧皮瓣4个,游离腓肠内侧皮瓣3个,肋间动脉穿支皮瓣1个,游离上臂内侧皮瓣1个,游离跖外侧皮瓣1个,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1个,局部皮瓣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毁损性创面修复效果良好,腹壁创面患者无腹壁疝发生。15例患者再次入院行肌腱重建及皮瓣修整术,4例头部皮瓣移植患者放置头皮扩张器,修复秃发畸形。

    结论

    对于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各部位、各组织、各脏器应区别对待,先保证生命,再保留肢体,根据患者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与相关科室医师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降低致残率。

  • 30.
    进一步重视多部位毁损性高压电烧伤的治疗
    沈余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4, 19 (02): 93-98.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4.02.001
    摘要 (22) HTML (0) PDF (1012 KB) (2)

    虽然人们对电的安全性已有较多认识,但在我国高压电烧伤事故仍时有发生。鉴于高压电烧伤的发病机制,其有多个入口、出口,往往涉及多个部位,范围广、程度深,呈立体性、毁损性损伤,涉及重要组织及脏器等特征,临床治疗具有挑战性。本文从多部位高压电烧伤的评估与全身治疗、常见的高压电烧伤部位、皮瓣供区的合理选择、多部位电烧伤修复方法的选择、电烧伤截肢原则、毁损性电烧伤创面修复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毁损性电烧伤的功能重建与康复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多部位毁损性高压电烧伤的治疗,以引起大家关注与重视。